s 閱讀頁

康熙南巡

  康熙帝即位後,經過二十餘年的勵精圖治,創下了重大業績,先後平定三藩之亂,擊敗沙俄侵略,收複台灣。國內形勢得到了穩定。於是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次下江南巡視,也成為他的重要業績之一。

  康熙像自從宋代以來,黃河下遊河道從河南經江蘇北部入海,在淮陰附近與淮河運河匯合。明末清初,因戰事頻繁,黃河沒有治理,因此水災時有發生。順治至康熙初年,即決堤八十餘次。不僅淹沒宿遷以東的今江蘇淮安七州縣,而且危及南北運輸的命脈--運河,每年400萬漕糧的北運,常因黃河水患而受阻。因此,康熙深知治河的重要性,早在平定三藩之前,就列入國家亟須解決的三件要務,書於宮中柱上。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他第一次南巡到山東泰山,再到宿遷,查訪了黃河北堤岸180裏。隨後到寶應、高郵一帶,再由揚州到京口,乘沙船西下,抵蘇州而回。在南京,康熙帝親自祭奠了明太祖陵墓,又赴高家堰檢查堤岸工程,最後經泗水回曲阜,拜謁孔林後,由德州返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開始第二次南巡,於二月到達杭州,渡過錢塘江拜謁禹陵,三月由南京起程回北京。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康熙與皇太後一同舉行第三次南巡,他“親乘小舟,不避水險,各處周覽,”還登上堤岸,用水平儀測量地勢水位,命令河道總督於成龍繪出河圖。經過實地勘測,康熙帝認識到造成水患的原因,是“黃河逼近清口,黃水倒灌,以致淤墊。”於是洪澤湖的水位低於黃河,下遊山陽、高郵等七洲縣盡被淹沒。針對此弊,他提出要“深浚河身”,加高兩岸堤壩,使河水湍急,帶走泥沙入海。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中,又查看了高家堰、徐家灣、翟家壩等處堤岸工程。兩年後,康熙帝南巡到濟寧,看到黃河情況已與初次南巡泛濫橫行時大不一樣。初次所見,兩岸人煙樹木曆曆在目,船高地低十分明顯。二次南巡時,則隻見兩旁堤岸。至四次南巡中,船已低於河岸不少。顯然浚通河岸、加高堤壩已經收到了較大效果。此後,黃河水患得到了較好的控製。康熙帝的最後一次南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他檢查溜淮套後來到杭州,住至四月回京。他在諭旨中自稱:“朕廑念河防,屢行親閱,凡自昔河道之源流,治河之得失,按圖考績,靡不周知。”

  康熙南巡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查訪江南的吏治民情,籠絡團結漢族士大夫。江南是明朝的心腹之地,物產豐富,人才薈萃。而自清兵入關以後,在江南揚州、嘉定等地進行了血腥鎮壓,引起漢族士大夫的普遍抵觸情緒。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康熙在南巡途中廣泛接見當地的名士聞人,屢加慰撫,這些都起到了籠絡人心,消除對立情緒的作用。在南巡中,康熙還通過耳聞目睹的了解,對吏治進行考察,發現了一批人才。

  康熙在六次南巡中,勤於公事,不講排場,巡訪所需費用及供應物品,大多數出自內務府開銷。沿途所設行宮,也比較儉仆。盡管康熙帝的六次南巡不可能做到毫不擾民,在南京、杭州等地由李煦、曹寅安排的行宮也是相當豪華的,但與其前其後的各代皇帝相比,從他南巡的主要目的看,他的六次南巡還是應當作為正麵業績予以肯定。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