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清政府統一台灣

  鄭成功及其子鄭經在收複台灣後,仍然用南明永曆年號,以明朝遺臣的身分繼續同清廷對抗。但是,清朝政府經過入關之後數十年的統治,已經完全鞏固了其地位,國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已趨於緩和,台灣鄭氏實際上成為阻礙國家走向統一的一股割據勢力。早在康熙初年,統一台灣的問題已經提到清朝統治者的議事日程上來,隻是由於掌握實際權力的鼇拜集團以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製勝,計難萬全,”才被擱置下來。

  “三藩”之亂爆發後,鄭經乘機率軍進攻福建等地,客觀上起了側應吳三桂叛軍的作用,增加了清軍平息叛亂的困難。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鄭經軍連遭失敗,才再度退歸台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初,鄭經病逝於台灣,其子鄭克壤監國。鄭經的親信侍衛馮錫範等人為了爭奪權力,誘殺了鄭克壤,又奉鄭經年幼次子鄭克塽繼位。此後台灣地方大權落入馮錫範與劉國軒二人手中。鄭氏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島上人心不穩。

  這年六月,康熙帝在確知鄭經已死和台灣統治集團內亂的消息後,即諭令福建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提督諾邁、萬正色等人乘機進兵台灣、澎湖。但由於當時進軍準備尚不充分,水軍提督萬正色等人對進取台灣又存有疑議,這次軍事行動沒能立即實施。稍後由於內部長學士李光地的薦舉,康熙帝決定任用熟悉海上情況,並曾為鄭成功部將的施琅,於七月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太保,率軍進攻台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施琅至福建上任,即於廈門調集軍隊,修整船隻,積極準備攻台。台灣方麵得知情況,也加強了防備,以劉國軒統兵六千人鎮守海上要衝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軍由銅山(今東山)出發,進軍澎湖。這時澎湖的劉國軒部已增兵至二萬,戰船二百餘艘,而且在岸上和外布列了大炮和炮船,防禦體係相當堅固。十六日,清軍發起進攻,劉國軒迎戰,雙方各有傷亡。施琅首戰不勝,隻得暫時退兵,集全軍船隊於八罩嶼。二十二日,施琅再次發動進攻,派總後官陳蟒、董義等分別率船攻打牛心灣、基隆嶼,作為偏師和疑兵,自己則率大船五十餘艘居中直衝娘媽宮。劉國軒親率船隊迎戰。雙方自辰時開戰,炮火交攻,極其激烈。至巳時,南風忽起,施琅命乘風放火,鄭軍於是大潰,戰船大量被擊沉焚毀,一些將士陣前投降,劉國軒僅率殘餘的31隻大小船隻自吼門逃走。澎湖36島於是全部剃發歸清。

  澎湖的失陷引起台灣鄭氏當局的極大恐慌。七月二十七日,鄭克塽正式向清軍遞降表,台灣自此統一於清朝。

  施琅在台灣也采取了安民措施。八月十三日,施琅率軍來到台灣,頒布《諭台灣安民告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圖,則人民皆屬赤子,保義撫綏,倍常加意”。又嚴束部隊,不許擾民。台灣全局於是安定如常。

  在平定台灣鄭氏之後,清廷內部對於如何處置台灣這個島嶼發生過分歧。一部分人主張徹底放棄台灣,遷其人,棄其地,而以兵力駐防澎湖。施琅則力主堅守台灣。他的數次上疏陳述利害,建議留守台灣。

  清廷最後做出決定,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清朝駐台灣的第一批文武官員全部就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