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抗擊沙俄入侵

  順治七年至十七年(1650年至1660年),沙皇俄國先後派遣哈巴羅夫和斯捷潘諾夫武裝入侵我國東北地區,當地清軍和各族人民堅決抗擊,重創沙俄侵略者,捍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

  早在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俄國雅庫次克督軍戈洛文就曾派出以文書官瓦西裏波雅科夫為首的遠征軍130餘人,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燒殺搶掠,直到順治三年(1646年),才取道鄂霍次克海返回雅庫次克。俄國侵略者的暴行遭到當地各族人民的堅決反擊,全隊133人,隻有53人生還俄國。

  順治七年(1650年)一月,葉羅菲哈巴羅夫率領70名哥薩克人越過外興安嶺,侵入我國雅克薩以西達斡爾族聚居地區。哈巴羅夫見當地人民已有準備,自己力量薄弱,乃放火燒毀村莊,撤回雅庫次克。

  第二年初,哈巴羅夫再次率領他新召募的一百餘名侵略軍侵入黑龍江流域。他們首先攻占了戰略要地雅克薩城,又於同年六月向黑龍江中下遊進犯。

  十月到達烏紮拉村,並在此休整過冬。烏紮拉村是赫哲族人聚居地區。他們一麵以簡陋的武器對抗俄國侵略者,一麵派人向駐守今吉林寧安的清軍報警。順治九年(1652年)春,清寧古塔章京海色率領600名清軍前往烏紮拉村,同時趕來助戰的還有黑龍江流域各族人民千餘人,清朝軍民英勇作戰,衝入敵營,200餘名沙俄侵略軍被壓縮成一團,但由於海色下令隻準生俘,不能擊殺,束縛了自身的手腳,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致使戰鬥失利,清軍被迫撤出烏紮拉村。盡管初戰失利,仍給了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哈巴羅夫不敢繼續深入,率部向黑龍江上遊撤退。途中遭到清軍及沿江各族人民的阻擊。

  哈巴羅夫回國後,沙皇改派斯捷潘諾夫前來中國,繼續率軍在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順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任命沙爾虎達為第一任寧古塔昂邦章京,負責抗擊沙俄侵略,保衛邊境安寧。順治十一年(1654年),沙爾虎達率滿洲兵300、虎爾哈兵300、朝鮮兵100前往鬆花江口,抗擊沙俄侵略軍。當時斯捷潘諾夫率哥薩克370餘名活動於該地。兩軍相遇,俄國侵略者倚仗船大槍多,向清軍挑釁。清軍占據有利地形,設置埋伏,誘敵登岸,伏兵四起,俄軍大敗,狼狽逃竄,許多哥薩克兵被打死打傷,士氣大為低落。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清政府命尚書都統明安達禮自京師率軍前往黑龍江征剿沙俄侵略軍。其時斯捷潘諾夫及其部下正盤跨在呼瑪爾城中。二十七日,明安達禮所部到達呼瑪爾,向城內俄軍發起進攻。俄軍憑借堅固的工事和精良的武器進行頑抗。雙方激戰十天,清軍未能攻破呼瑪爾城,反而由於勞師襲遠,糧草不足,難以持久,遂班師還朝。

  順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斯捷潘諾夫又帶領哥薩克侵略軍五百餘名竄到鬆花江流域進行騷擾。他們搶劫糧食、貂皮,殺人放火,給當地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破壞。七月十五日,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率領清軍分乘47隻小船,在鬆花江與牡丹江會流處以逸待勞,設下伏兵,高麗國聞訊,也派兵前來助戰。當斯捷潘諾夫率部到來後,清軍在朝鮮兵的協助下,將俄國侵略者團團包圍。麵對清軍強有力的功勢,俄軍大亂,180多名哥薩克士兵脫離大隊四處逃竄,斯捷潘諾夫等300餘人被困核心,無法脫身。經過一場激戰,清軍大獲全勝,打死、打傷及俘獲俄軍270餘名,擊斃敵酋斯捷潘諾夫,順治十六年(1659年),沙爾虎達去逝,其子巴海繼任寧古塔昂邦章京。順治十七年(1660年),巴海率領清軍繼續在黑龍江流域進行圍剿,最終肅清了中下遊地區的沙俄侵略者殘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