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以滿族為核心建立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征服建州各部後建立了後金政權,公開向衰敗的明王朝發出挑戰。公元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其間公元1636年改國號為清),開始了大清朝的統治。到1912年即宣統三年,清帝溥儀退位,計268年,共曆10個皇帝。
清朝前期,統治者很善於總結曆朝曆代的統治經驗,采取了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措施,從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逐步達到鼎盛。由此出現了一個國家統一、政權鞏固、社會安定、生產恢複、經濟文化都比較繁榮的時期,這就是曆史上的“康乾盛世”。在此期間,解決了中俄邊界問題,並先後統一了台灣、外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地,從而奠定了近代中國遼闊的版圖。乾隆時期是清代強盛的頂峰,也是其衰敗的起點。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表麵的強盛掩蓋著內在的虛弱。中國已逐漸脫離了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與西方各國在經濟實力和科學技術方麵大大拉開了距離。
19世紀40年代後,中國社會麵臨著一個“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王朝一敗塗地,被迫割地賠款,對外打開國門,中國開始了半殖民地的苦難曆史。1856年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更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其後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完全把中國推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三元裏人民抗英、太平天國運動、戊戌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直至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翻開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