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紀中葉,中國的近鄰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占,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曆史上稱為“倭寇”。明朝初年,倭寇就對中國沿海地區進行侵擾,但那時明朝政府國力強蓬萊水城丹崖山的炮台大,加強海防,所以倭寇未釀成大患。但到明世宗嘉靖時,因國勢衰弱,海防破壞,浙江和福建海防的戰船竟隻剩下十之-二,士兵也隻剩十分之四。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又猖獗起來。
正當倭患長期不得平定的時候,明朝軍隊中出了個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字元敬,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六世祖戚祥曾隨朱元璋的義軍南征北討,戰死在雲南。從此,戚家就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按照明朝製度,指揮僉事是正四品武官。戚繼光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小就讀書習武,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親戚景通去世後襲職,年僅十八歲,可謂少年得誌。但是,戚繼光並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資本上睡大覺,他要憑借自己真正的實力去實現自己更高的追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參加了山東舉行的鄉試,中了武舉。能中武舉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一般參加武舉的人,能通過第一場“馬上射”考試的僅十分之七,能通過第二場“步下射”的僅十分之三,再通過“策論”考試的就僅為二十分之-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升任為署都指揮僉事一職,成為正三品的官員。離京赴任前,戚繼光曾賦詩一首,名為《馬上作》。詩雲:“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戚繼光後來的歲月,確如這首詩中所言,一生戎馬倥傯。他先後在山東、浙江、福建等地抵禦倭寇,特別是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戰場上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戚繼光來到浙江。當時,浙江沿海的倭寇非常猖獗,而明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明朝政府先後撤換了數位官員,又征調河北、山東、廣西等地的客兵入浙江平倭。但是,客兵對於抗倭毫無積極性,往往臨戰奔逃,又趁機勒索搶奪平民,甚至還殺戮平民來冒功。因此,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寧遇倭寇,毋遇客兵。遇倭猶可逃,遇兵不得生。”當時,還有一個比較能幹的官員,他就是胡宗憲。從嘉靖三十三年起,胡宗憲就參加了東南地區的禦倭戰爭。在一次軍事行動中,戚繼光向胡宗憲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議,使胡宗憲對剛來浙江的戚繼光非常賞識。在他的推薦下,戚繼光被擢升為參將,鎮守浙江沿海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三府靠近海濱,防倭任務艱巨。因此,這一任命,將戚繼光推到了抗倭戰爭的風口浪尖上。
龍山所戰役,戚繼光初展才能。龍山所位於浙江慈溪縣境內,它的東麵是舟山群島,倭寇頻繁在此出沒。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下旬,一支約有八百餘人的倭寇竄入慈溪沿海,攻到了龍山所。當時,參將盧鏜和遊擊尹秉衡率兵前往迎敵。新近上任的戚繼光也整軍參戰。猖狂慣了的倭寇絲毫不將素來孱弱的明軍放在眼裏。三個倭寇首領率眾攻來,明軍連連潰退。戚繼光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他跳上一個高處,張弓搭箭,一連三箭將三個倭寇首領射倒。這三箭,顯示出戚繼光高強的武藝,也穩住了明軍的敗勢,開始向倭寇反攻。倭寇見沒能討到便宜,便立即撤退。這雖然隻是一次小的戰鬥,但是戚繼光的勇武,已經為眾官兵所敬服。
但是,戚繼光在這次戰鬥中也清楚地認識到明軍的弱點。於是他向胡宗憲提出訓練新軍的想法。胡宗憲等前任官員也曾多次試圖編練新軍,但都沒有什麽收效,但他最後還是同意讓戚繼光試試。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在浙江義烏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軍隊。這支軍隊由經過嚴格挑選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組織嚴密,僅僅經過兩個月的精心訓練,便成為一支以一當百的勁旅,號稱“戚家軍”,明軍在寧波、紹興一帶的軍事力量有所增強。
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大舉進犯浙江,他們分兵十多處,以小股軍隊襲擊寧海、奉化等地,大部隊進犯台州。戚繼光以集中兵力,先摧毀最大的敵人的方針在台州府配備必要兵力,命其堅守,自己則率領主力圍剿侵擾台州府北麵寧海縣的倭寇。侵擾寧海的倭寇一得知“戚家軍”來援,立即望風而逃。但此時,從台州府東麵入侵的倭寇已經攻至距台州府城僅二裏的花街,兵力薄弱的府城岌岌可危。四月二十七日,戚家軍已經斷糧兩日,但仍立即回援台州府,在花街與倭寇激戰。戚家軍利用火器對倭寇迎頭痛擊,僅用了幾個小時,空腹作戰的戚家軍便取得了斬首三百零八級、生擒倭寇首領二人的戰績,而自己僅陣亡數人。據說,戰役結束時,午飯剛好做熟。
這時,更多的倭寇在台州境內登陸。五月初一,從台州府東北麵登陸的倭寇二千多人,竟然自毀其船,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想要一舉奪取台州府城。當時,戚繼光身邊僅有一千五百名士兵,但他巧妙設伏,嚴密防守。雙方對峙了三天,倭寇見毫無縫隙可乘,就決定繞過台州,進攻處州府。及時發現倭寇意圖的戚繼光當然不能讓倭寇繞過自己的防區,於是趕在倭寇之前,在他們必經之地--上峰嶺設伏,給倭寇以重創。餘寇退到一座小山,負隅頑抗。戚繼光命部下在山下豎起一麵白旗,令人高呼:“投降者自己走到旗下的,可以免死。”一時間,就有數百人投降。剩餘的倭寇則被戚家軍以火攻全部燒死。台州會戰,戚家軍使用了火器、藤牌等武器,巧妙地運用了伏擊、仰攻、鴛鴦陣等戰術,一舉殲滅倭寇一千四百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打擊。正是因為戚繼光準確判斷,指揮有方,連戰連捷,基本平息了浙江沿海的倭患,史稱“台州大捷”。
後來,抗倭的前線又南移到了福建。從嘉靖四十一年到四十三年(1562~1564),戚繼光先後在福建獨自或者配合總兵俞大猷取得了橫嶼、牛田、林墩、平海衛、仙遊等大捷,又肅清了福建倭患。在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立下赫赫戰功,狠狠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也正是在戚繼光等人的支撐下,明王朝的東南海防總算是得到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