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遷都北京

  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奪取政權的,他自然深知藩王權勢過重的禍害。但他剛剛登臨皇帝寶座,地位尚未鞏固,因此,恢複藩王製實際上是他采取的欲奪先予的策略。永樂元年(1403),朱棣先恢複了被建文帝貶削的諸位藩王的地位,並賞賚有加。但一待地位穩定,朱棣就繼續了削藩政策。他先後把北部要塞的藩王迂至南方,有的藩王被以各種理由廢為庶人,或者削其護衛,奪其兵權。就這樣逐步實現了削藩的目的。同時,朱棣大封靖難功臣,使得中央政權有了可靠的武力保證。

  雖然與其父朱元璋不同,朱棣沒有殺戮功臣,但同樣嗜殺的性格使朱棣在一段時期內對建文帝的親信大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屠殺,並株連同族鄉裏。比如,建文時期的禦史大夫景清,本來成祖仍讓他繼任原職,但一日早朝,景清卻懷揣匕首,預謀刺殺朱棣。成祖盛怒下令將景清處以分肢之刑,而其族人無一幸免,均株連被殺,繼而又牽連他原籍鄉裏,使得整個村子成為一片廢墟,這次大屠殺被人稱為“瓜蔓抄”,其殘酷的程度可與朱元璋懲處胡藍黨案的手段相提並論。好在不久,成祖就刹住了這股鎮壓之風,對原來建文帝時的官員,除了堅決反對的以外,願意為本朝服務的,朱棣都量才錄用,從而穩定了當時的政局。

  然而,被刺殺的惡夢卻就此揮之不去地糾纏著朱棣。加之朱棣覺得南京的血流得太多了,在當時宮殿的廣場上,近自朝廊,遠及附近的雨花台,無不是血跡斑斑,這使得朱棣對屠殺的慘景總是曆曆在目而內心不安。在這種種刺激下,朱棣更加思念自己的藩地北平,那裏是自己的發祥地,那裏有自己穩固的根基,於是便動了遷都的打算。永樂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五年,皇後徐氏(開國名將徐達之女)死去,朱棣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禮部尚書及“江西派”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說的風水寶地。這些都是為遷都打下的伏筆。

  當然,更重要的是軍事原因。自從北方藩王被撤除後,邊防空虛,蒙古韃靼、瓦剌不斷南下侵擾。為了有力地抵禦蒙古的進犯,經營東北,以控製全國,顯然將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比南京更為合適。於是,永樂四年(1406),朱棣下令遷都。朱棣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備料。次年征調了23萬名工匠,上百萬名民夫及大量兵士開始營建北京城,到永樂十八年(1420)基本竣工。

  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而南京成為留都。

  營建北京宮殿、遷都,不隻是為了顯示個人的威嚴,朱棣在建成的宮殿中僅僅生活了四年,而這四年中又幾乎有兩年的時間是在軍旅中度過的。元朝滅亡後,其殘餘勢力退至塞外,但仍不時南下騷擾。成祖為消除邊患,在永樂年間,曾五次親征漠北。就在遷都的當年,韃靼的阿魯台屢次興師來犯,次年三月朱棣統軍出征,這已是朱棣第三次親征漠北。阿魯台間訊將馬匹、輜重全部丟棄在闊灤海(今呼倫湖)向北逃走。朱棣命人將其輜重燒毀後揮師征討暗中幫助阿魯台的兀良哈人,全勝而歸。後又於永樂二十一年秋和二十二年春,兩次親征阿魯台,阿魯台不敵成祖大軍都逃跑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當大軍撤回至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年逾六十五歲的成祖,終因長時間以來身患痛風之病而溘然長逝。

  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和遷都的初衷主要是要以“天子守邊”取代“藩王守邊”。而遷都的措施也確實對後來鞏固北方的邊防和加強對全國的管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