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戰亂頻仍,水旱成災,疫病流行,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即便是在這種動蕩的社會環境下,依然產生了像華佗和張仲景這樣的醫學奇才。
華佗,字元化,是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由於目睹百姓所受疫病之苦,他從小就立誌鑽研醫術,希望成為一名為百姓解除病痛的醫生。為此,他婉言謝絕了他人的舉薦,放棄仕途,背起了藥箱,四處行醫,治病救人。由於他醫術高明,關心人民疾苦,而又不計較報酬,很快便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名醫。
華佗被譽為名醫,主要還是因為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又不斷創新和發展。華佗不但精通傳統中醫的方藥針灸,而且善於運用外科手術治療病人。早在華佗之前,就有不少人嚐試過用外科手術的方法治療病人。華佗正是總結了前人在這方麵的經驗,發明了用酒送服麻沸散的麻醉術,以此治療一些中醫不能治愈的病症。服用了麻沸散的人,就如同酒醉一樣失去知覺,這樣就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和手術風險,提高了外科手術的療效,並擴大了手術治療的範圍。
華佗在一次行路途中,遇到一位車夫因腹痛難忍倒在了路上,雙腳蜷曲並發出痛苦的呻吟。經過檢查,華佗判定這個人患了腸癰(腸道上的膿腫,疑似闌尾炎)。由於發現得比較晚,已經不能夠用針灸進行保守治療,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手術割掉潰爛的部分腸子。華佗取出麻沸散,和酒給病人服下。才一會兒的工夫,病人的疼痛就明顯地減輕,隨後酣然睡去。趁著病人暫時失去知覺的時機,華佗取出了他腸子上潰爛的部分,迅速縫合了傷口,並為病人敷上了促進傷口愈合的藥膏。等病人一覺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肚子已經不像先前一樣疼痛難忍了。在場目睹了這個手術的每個人無不對華佗的高超醫術讚歎不已。
華佗不僅在外科方麵貢獻突出,他在預防醫學方麵也有很深的研究。正所謂防病甚於治病,對疾病做好預防,不斷強身健體,才是延年益壽的根本方法。華佗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而經常合理地運動能夠使血脈暢通,從而起到強身健體、防病祛病的作用。華佗受到雄鷹在天空展翅飛行時流暢的動作的啟發,並結合虎、鹿、猿、熊這幾種動物的動作特點,潛心研究出一套五禽戲。華佗的學生,依照這個方法堅持鍛煉,活到了九十多歲,依然保持著健康的體魄。
盡管華佗醫術高明,卻也難逃動蕩社會給他帶來的殺身之禍。曹操患有頭風病,久治不愈。經人介紹,曹操知道了華佗,便請他來為自己醫治。華佗一針就止住了曹操的頭痛,這令曹操十分驚歎。於是,曹操強行留華佗在身邊,做自己的侍醫。華佗本性清高,不慕權貴,自然不願留在曹操身邊。雖然曾經幾次告假還鄉,但還是被曹操“請”了回來。華佗最後為曹操診治時,認為曹操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單靠藥物或是針灸已經不能奏效,唯一的辦法就是實施開顱手術,這樣才能去除病根。曹操本就疑心很重,聽見華佗這麽說,立時勃然大怒,將華佗打入了大牢。雖然有謀士勸曹操不要殺害華佗,但曹操還是下令將一代名醫處死了。臨死前,華佗將在獄中整理好的醫書交給獄卒,希望他能以此救人,但獄卒並不敢接受。最後,華佗隻得將醫書焚毀。所以,華佗的醫學成就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延續到後世。華佗死後,曹操的頭疼病日益嚴重,但他仍然堅持認為自己處死華佗是有道理的。直到曹操的兒子曹衝病危,曹操才感歎如果當初不處死華佗,愛子或許還有希望活下來。
與華佗幾乎同一時代的還有一位名醫,他就是被後世尊奉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從小就喜好醫學,刻苦鑽研,勤奮努力。由於張仲景出身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對他是否能夠當官很看重,因此極力主張仲景謀取官職。盡管張仲景天生就不喜歡做官,但為了不違背父願,他還是被舉孝廉,做了長沙太守。在做官的同時,張仲景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服務。
當時規定,為官不能隨便接觸百姓,張仲景便想了個辦法,每月兩天,大開衙門,為患病的百姓治療,而他則端坐在大堂上診病。此舉服務了百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時間一久,便形成了慣例。隨著醫術的不斷精進,甚至有人從很遠的地方來這裏看病。為了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病人看病的醫生統稱為“坐堂醫生”。
張仲景不僅有著醫生濟世救人的基本品質,他還在自己的行醫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並加以總結歸納。現代中醫十分重視“辨證施治”,但在張仲景之前,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臨床方法。張仲景將自己行醫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加以科學總結,使中醫理論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係。
一次,張仲景為兩個同是因淋雨而患上感冒的人診治,為二人開具了同樣的藥方。第二天,其中一個病人的家屬早早就找到了張仲景,說病人服藥後,出了一身的大汗,不僅沒有見好,頭痛反而加劇了。這讓張仲景感到很詫異,他急忙跑到病人家一探究竟。在詳細詢問了病人的情況後,他仔細回憶了昨天為二人診脈時的情景。他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就是這位病人手腕潮濕有汗,而且脈象較弱。而另一個病人則沒有上述症狀。在開具藥方的時候,他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差別。病人本來就有汗,再服下發汗的藥,不就更加虛弱了嗎?這樣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結果,他立即改變了原有的藥方,給病人重新抓藥。這一次,病人的病情果然很快好轉。這件事對他的震撼很大,使他認識到應該用寒涼藥物治療熱性病,是中醫的“正治法”;而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就屬於“反治法”。但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都是用於治療熱性疾病的,相同的症狀,不同的治療方法,如何區別和選擇呢7就是要辯證地分析。
此外,張仲景在研究前人醫書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該書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書中確立的辨證施治的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傷寒論》對傷寒症狀進行了病理分析,提出了療法,確定了藥方。而《金匱要略》則是雜病醫方的匯編,被尊奉為“群方之祖”。張仲景的著作,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醫學的經典,其影響力經久不衰。
華佗和張仲景在東漢末年,用自己精湛的醫術為百姓服務,為社會造福,不愧為濟世的神醫。
§§第八章兩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