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後,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麵逐漸形成。西蜀和東吳圍繞荊州的歸屬問題,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雙方矛盾加深。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軍大戰,孫權乘機派呂蒙偷襲關羽的後方江陵。關羽聞訊率軍回救,兵敗被殺,孫權占領了荊州。
黃初元年(公元220),曹丕代漢稱帝,建立曹魏。章武元年(公元221)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劉備稱帝後,為了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準備大舉伐吳。諸葛亮、趙雲等人對劉備此舉不持讚同意見,認為曹魏是國賊,而孫權不是。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正好應該順應民心去討伐凶逆。從目前的局勢看,大舉伐吳對蜀漢是不利的。持這種意見的人還有許多,他們也都再三勸諫劉備不要出兵伐吳。此時的劉備已然做了皇帝,既誌得意滿,又報仇心切,根本聽不進去眾人的意見,他固執己見,決意伐吳。
這年七月,劉備親率五六萬大軍,大舉伐吳。孫權麵對劉備強大的攻勢,為了保證荊州不再失守,將都城從建業(今江蘇南京)遷到了武昌(今湖北鄂城)。同時,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五萬人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劉備在東進的過程中,又得知了張飛被殺的消息。而且殺害張飛的張達、範強又投奔了孫權。劉備聽罷,猶如火上澆油,更加堅定了他伐吳的決心。孫權雖然占領了荊州,但他仍不願意破壞業已形成的孫劉聯盟。他得知此事後,曾派遣使臣向劉備求和,南郡太守諸葛瑾也給劉備寫信,勸他罷兵,但都被劉備拒絕了。
劉備首先派遣吳班、馮習率先頭部隊,在巫縣(今四川巫山)擊敗吳軍,占領了秭歸。治中從事黃權勸說劉備應坐鎮後方,劉備不聽,以黃權為鎮北將軍,駐紮長江北岸,自己親率大軍繼續向長江南岸進發。同時,劉備還派侍中馬良到武陵,聯絡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助作戰。
吳軍大都督陸遜雖然年輕,但沉著冷靜,機智勇敢。他認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及地形等情況,認為劉備率軍東下,銳氣正盛,求勝心切,而且居高守險,難以立即攻破,吳軍應該避其鋒芒,等待時機,後發製人。當時,吳軍將領們都不理解陸遜的意圖,認為陸遜年輕膽小,十分不滿。在陸遜的耐心勸說下,終於說服了眾將。陸遜命令吳軍退出山地,將數百裏的山地留給了蜀軍,把軍隊後撤到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等待蜀軍的到來。
章武二年(公元222)正月,吳班、陳式的水軍已進入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區,在長江兩岸駐紮。劉備沒有料到陸遜會采取堅守不戰的戰略,不得已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裏的土地上設立了數十座營寨,犯了兵家大忌。從正月到六月,雙方相持不決。劉備為求速戰,派人到陣前罵陣,陸遜毫不理睬。為了引誘吳軍出戰,劉備又派吳班率數千兵馬在平地紮營,還在山穀中埋伏了8000人馬。吳軍將領紛紛要求出兵,陸遜識破了劉備的計策,穩住軍心,仍然堅守不戰。此時正值暑熱季節,蜀軍將士酷熱難耐,加之兵力分散,運糧困難,軍心開始渙散。劉備無奈,隻得將水軍轉移陸上,在深山密林中紮營,等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此時,陸遜認為反攻的時機到了。陸遜首先向蜀軍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進攻,雖然沒有取勝,陸遜卻從中找到了擊敗蜀軍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火攻。
一天夜裏,天氣像往常一樣,依然潮濕悶熱。疲憊不堪的蜀軍懶散地沉入夢鄉。劉備在大營中煩躁不安,久久難以入睡。他不知道,災難正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陸遜命令士卒們每人各帶茅草一把,乘著沉沉的夜色,做好放火焚燒蜀軍營寨的一切準備。一聲令下,所有到達蜀軍營寨的吳兵一齊點火。刹那間,火借風勢,蜀軍營寨被熊熊烈火吞噬了。數百裏的聯營變成了一條火蛇,拚命地掙紮著。陸遜乘蜀軍大亂之際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朱然率軍率先突破蜀軍前鋒,與韓當所部切斷蜀軍退路。潘璋率兵擊敗蜀軍馮習率領的軍隊。諸葛瑾、駱統、周胤等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吳軍連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係。蜀將張南、馮習和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投降了吳軍。
劉備倉皇逃遁到夷陵西北的馬鞍山,部署軍隊,憑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從四麵圍攻,蜀軍再次被殺得大敗,車船、器械及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數萬將士喋血沙場。劉備乘夜突圍,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暫避一時。鎮北將軍黃權在長江北岸防禦魏軍,劉備戰敗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率眾降曹。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陸遜顧忌曹魏乘機偷襲後方,不宜深入蜀境,下令撤兵。
建興元年(公元223),兵敗白帝城的劉備由於在夷陵之戰中遭到重創,一病不起。他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將諸葛亮等人請到白帝城托付後事。四月,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逝。
夷陵之戰,以吳軍取勝告終。由於劉備的固執,葬送了自己和數萬將士的性命,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孫劉聯盟,葬送了諸葛亮苦心經營的三國鼎立局麵、也為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敲響了喪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