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二百餘年的統治,使得中國此後近兩千年的專製政治製度得以確立。
西漢政治的繁榮和安定主要集中在前幾代帝王的在位時期。漢高祖統治時,由於與異姓王的矛盾不斷加劇,戰爭從未徹底停止。到文帝、景帝年間,隨著異姓王與同姓王相繼被鏟除,國家才逐漸走向安寧、繁榮,出現了“文景之治”。景帝之後的漢武帝,是西漢最有作為的君主,在他統治的半個世紀中,“外事四夷,內興功利”,達到了全盛時期。但由於他一生與匈奴作戰,也留下了西漢政權由極盛轉向衰敗的禍根。即使有後來的“昭宣中光”,但畢竟元氣大傷,無法恢複盛勢。而從昭帝、宣帝時出現的外戚專權局麵,最終發展到王莽篡漢稱帝。
劉秀西漢時期,休養生息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農業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得到了更新,工、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以紙的發明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得以運用。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鑿通,揭開了中外文化交往新時代的序幕,更促進了西漢經濟的發展。
政治、經濟的統一,必然要求思想文化的統一。漢初崇尚黃老思想。漢武帝時,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學確立為封建統治思想。
大一統的西漢史,是極其豐富而又複雜的。它經曆了興衰更替,包含著治亂得失;它優劣長短並存,既有巨大成就,又有諸多弊端。這些都使得西漢在中國曆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
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新建立起漢朝的統治。其後經過10年左右,逐步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因他建都洛陽,曆史上稱他所建的漢朝為東漢。
東漢王朝所依托的核心力量是以南陽豪強為基礎的豪強地主。對於開國功臣,劉秀采取了在政治上限製,經濟上優待的政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劉秀多次下詔釋放官私奴婢,並下詔檢查墾田與戶口實數,使西漢後期極其緊張的土地問題和奴隸問題得到部分解決。劉秀還改革官僚製度,裁撤地方武裝,注意招攬人才,嚴厲抑製諸侯王勢力,從而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製。與此同時,劉秀還不斷調整經濟政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明帝、章帝都繼承了劉秀的做法,使東漢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與西漢相比,東漢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也有了發展,造紙術的改進,水車等農機的出現,數學、天文學、醫學的進步,不僅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還對後世產生了以深刻的影響。
東漢政權從公元25年建立到公元220年曹丕廢黜漢王朝最後一個掛名皇帝獻帝共經曆了196年,但實際上早在東漢中期,劉氏帝位便開始由外戚和宦官兩大權力集團所控製。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大起義基本上摧毀了東漢王朝,使其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繼而爆發董卓之亂,新立的漢獻帝成為名副其實的傀儡。公元196年之後,獻帝又落入曹操之手,因而東漢皇帝實際上隻是“守位而已”。公元220年,曹丕廢獻帝為山陽公,自己稱帝。劉氏漢室終為曹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