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是由黃炎培和江問漁創辦的,他們的教學思想是“育人”,所以對華羅庚這樣家境貧寒的人,都給予了減免學費的優惠政策。
華羅庚到這所學校沒出多長時間就成了“名人”,他出名不是因為他的數學成績好,而是因為他敢於批評胡適的邏輯錯誤。
那時,他的一位國文老師,是胡適的崇拜者,要學生讀胡適的作品,並寫讀後心得。分配給華羅庚讀的是胡適的《嚐試集》。
華羅庚隻看了胡適在《嚐試集》前麵的“序詩”,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詩是:“嚐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嚐試。”
華羅庚在他的“讀後心得”上說:這首詩中的兩個“嚐試”,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個嚐試是“隻試一次”的嚐試,第二個嚐試則是經過無數次的嚐試了。胡適對嚐試的觀念尚且混淆,他的《嚐試集》還值得我讀嗎?
這縝密的論斷並沒有改變這位國文老師對胡適的崇拜,他反而大發雷霆,恨不得立刻把華羅庚這種“藐視前輩”“褻瀆學問”的人趕出學校。
由於這名國文教師在社會上的聲望很大,所以當時學校的領導對他都忍讓三分。這個剛入學不久的華羅庚,不知天高地厚地把他給觸怒了,大家都暗中替華羅庚捏了把冷汗。
有好心人勸華羅庚:“你去向老師認個錯,重新寫一篇讀後心得,再加上大家的求情,我相信,你的事情很快就會平息的。”
華羅庚不僅不聽,反而問道:“我為什麽要去道歉,我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如果我昧著自己的良心說話,那我才是應該道歉呢。”
那好心人聽了這話,知道再勸也沒有用了,隻好默默地為華羅庚祈禱,希望他平安闖過這關。
這件事情驚動了校方的領導,迫於那位國文老師的壓力,甚至想開除華羅庚,幸虧韓大受校長當時鼎力相助,找到黃炎培校長,這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經過這件事,學校的每個人都知道新生裏麵有個非常倔強的華羅庚了,有人對他敬佩,有人笑他傻,還有人想替國文老師出口氣狠狠地教訓教訓他。
有一天,一位老師發改完的考試卷子,他先發自認為是好學生的卷子,然後發中等的,最後才發自認為是成績最差的學生的卷子。發了一個又一個,最後老師把臉一沉,聲色俱厲地喊道:
“華羅庚!”
“有。”
“你看看你,這麽簡單的題,為什麽都答錯了?”
華羅庚看了看那打著大大的紅叉的試題,不服氣地說:“老師,我這道題根本沒有錯。”
“沒有錯?你看看別的同學都是怎麽答的!”
華羅庚掃了一眼別的同學的試卷,說道:“他們做的和我做的不一樣,但是並不能說明我做錯了啊!我這樣做也是有道理的。”
“你還狡辯!全班就你聰明啊!難道連老師也不如你嗎?錯了就趕快承認!”老師氣急敗壞地說。
“我的就是沒有錯,而且我的做法比他們的都簡單。”華羅庚固執地說。
“你!你!你簡直氣死我了!那好,你上來把你的做法給大家演示一遍,如果你做得不對,可別怪我懲罰你!”
華羅庚二話沒說徑直走上了講台,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把他的解法刷刷地寫了出來。
同學們都被這師生之間的爭辯驚呆了,雙眼眨也不眨地盯著黑板,等待著這場爭辯的最後結果。
華羅庚一麵寫,一麵講自己創造的新解題方法。
同學們邊聽邊點頭,都認為他解得對,而且解法比老師講得還要簡單明了。
再看老師,隻見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心中暗想:“糟了,本想替人出口氣,沒想到卻讓我難堪了。”
為了顧全麵子,他硬是不承認華羅庚是對的,反而說他大逆不道,足足訓了一刻鍾。
這就是華羅庚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不公平遭遇。但是他並沒有為此而心生抱怨,放棄學業,而是像他答應王維克的那樣,珍惜每一寸光陰,好好學習。
不久,他在上海市珠算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參加這個比賽的絕大多數是上海各個銀行的職員和各個錢莊的夥計,打算盤可說是熟極如流的。而華羅庚,雖然從小幫父親料理店務,但打算盤畢竟不是專業。
在這場力量相差懸殊的比賽中,華羅庚和他們鬥智不鬥力。在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分析後,華羅庚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
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數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後答案。
華羅庚覺得:何不幹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
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隻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於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了。
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就壓倒了那幫隻憑“手熟”的“高手”了。
這次的成功撫慰了華羅庚那顆被人忽略的心靈。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成功,科學界也有一個關於華羅庚“鐵算盤”的故事。我國在研製人造衛星時,由於缺乏大型計算機,大量的數據無法處理。當時,我國僅用兩台手搖計算機處理數據,但是,數據的可靠性難以保證。
據說,中國科學院的領導請華羅庚出麵解決這個難題,華羅庚接到任務後,用8把算盤拚接起來,左右手同時開打,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打出來的數據與手搖計算機幾乎沒有出入。
後來,華羅庚曾公開出麵說明這個故事是謬傳,用算盤根本是不可能完成人造衛星的大量數據的處理工作。
事實上,國家是把這些數據分批分期地送到巴基斯坦、蘇聯等國家去處理的。
這則科學界傳聞,僅是說明華羅庚的計算能力是十分有名的。這樣艱難的數據處理工作,人們認為:隻有華羅庚才能完成。
在這所職業學校裏,並不是每個老師都和華羅庚作對的,他的英語老師——鄒韜奮,就給予他很大的幫助與關懷。
鄒韜奮是名記者、著名政論家和出版家,20世紀30年代,他創辦的生活書店和他主編的《大眾生活》周刊,影響曾及於全國。
但當時的鄒韜奮還不是那麽有名的,華羅庚來到上海的前一年,鄒韜奮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編輯,後來又兼任中華職業學校的英文教員。
華羅庚談起鄒韜奮老師時,總是敬佩地豎起大拇指,連稱“厲害!厲害!”
原來上鄒韜奮的英文課,學生第一次答不出問題,就罰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罰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罰上放在台上的那張桌子站,不用說罰站的那位學生就成為全班同學矚目的焦點了。
華羅庚也曾被罰在原位站,但罰上台上站和桌子上站的事情就不曾發生過,鄒韜奮的這種教學方法,激勵著他,使他的英文成績在全班排在第二名。
在這悲悲喜喜中,華羅庚學了一年,家中來信說,日子更不好過了,一學期50元的費用是說什麽也交不上了。
華羅庚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他也想拚搏一下,畢竟還差一個學期就畢業了。可是,事實是殘酷的,他費盡周折也沒有湊齊這50元錢,最後隻得退學。就這樣,華羅庚連個文憑也沒拿到就兩手空空地回到了金壇,幫父親料理那間小小的雜貨店。
§§第二章 自學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