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不但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
宋仁宗時期,巴陵太守滕子京重建了馳名遐邇的嶽陽樓,並想請好友範仲淹寫篇《嶽陽樓記》。他先請了當地一位畫家,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然後寫了一封長信,詳詳細細地介紹了嶽陽樓的建築結構、外貌特征、地理位置、附近的湖光山色,氣候環境以及與此有關的曆史人物和文章詩賦。信寫好之後,立即派人送到鄧州(今河南省南陽市),交給範仲淹。
範仲淹讀了好友的信,看了圖畫,盛情難卻,就決定起草;可是剛一舉筆,就想到難度極大:一是自己畢竟沒有親臨其境,必須借助於想象力,不能出一點差錯;二是嶽陽樓之大觀、洞庭湖之勝景,早已被前人說盡了,如果單是寫景,意思不大。他想,要寫好這篇文章,必須即景抒情,有所寄托;而且必須寫人,通過對遷客騷人和古之仁人的對比襯托,頌揚後者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隻有這樣寫,才不至於停留在單純的景物描寫上麵,才會使文章高超,境界開闊,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和熏陶。
主意打定之後,範仲淹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終於正式動筆。筆力千鈞,一揮而就,幾經修改,方才定稿。
滕子京讀後大喜過望,傳給僚屬們觀看,一個個都歎賞不絕。於是,滕子京立即請書法家將《嶽陽樓記》全文抄寫一遍,再命工匠把它刻在由12塊檀木板組成的屏風上,黑底綠字,筆力遒勁,刀法蒼老。從這以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成了千古傳誦的名篇。嶽陽樓也因此而馳譽四海,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