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秦國的丞相。當時,秦王年幼,呂不韋大權獨攬,氣焰逼人。為了樹立他的威信,呂不韋讓他的門客匯合諸子百家學說編寫了一部雜家著作。書編好之後,他就親自命名為《呂氏春秋》,以區別於孔子寫的《春秋》。為了擴大這部書的影響,他下令把全書反複修改定稿,然後抄在竹簡上,公開陳列,讓天下人閱讀。呂不韋命人在秦國都城鹹陽的南門外,把無數塊竹簡用絲繩貫穿著,或用牛皮帶連接著,分上中下三排,靠著城牆一字兒擺開,連綿數裏。還將一千兩黃金懸掛在城樓上,由士兵守護著,並到處張貼告示:誰要是能夠給這部書增添一個字或者刪減一個字,增減後文辭超過原文的,立刻賞以千金。
從鹹陽城內和全國各地趕來讀《呂氏春秋》的人絡繹不絕。可是過了10天,還是沒有一個人提出修改的意見,千兩黃金依舊在城樓上閃閃發光。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曆。
後來有人認為,這部書雖然寫得很精煉、生動,言之有物,但也不是好得連一個字也不能增減。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害怕相國呂不韋的顯赫權勢,怕得罪了他,招來不測之禍,自討苦吃,所以竟沒有一個人敢大膽地提出修改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