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吉鴻昌生於河南扶溝呂潭鎮一窮苦農家。幼年時,“家裏貧無立錐之地。”他六歲就失去母親,隻上過幾天私塾便去父親開的小茶館裏幫忙幹活。茶客中不乏南來北往的愛國誌士,他們言談中流露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民族意識,給在旁聆(línɡ)聽的小鴻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於生活的艱辛,吉鴻昌還曾到首飾店、雜貨鋪當過學徒。他人窮誌不短,性格倔強剛直,身體也長得魁偉高大。1913年8月,馮玉祥前來河南郾城招兵,隻身逃出雜貨鋪的吉鴻昌被選中,由此開始了二十一年的戎(rónɡ)馬生涯。
吉鴻昌在馮玉祥的軍隊裏,憑戰功從普通士兵一級級升到師長、軍長。因他打仗拚命,在上司麵前也敢講真話,得綽號“吉大膽”。他帶的軍隊還曾被稱為西北軍中的“鐵軍”。他也曾因“桀驁(jiéào)不馴,難於駕馭(yù),出身微賤”,受到舊軍隊中軍閥官僚的排擠。1930年中原大戰後,吉鴻昌的部隊被蔣介石收編,後受命進攻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結果連吃敗仗。一向以“常勝軍”自負的吉鴻昌,深感震驚。這時,在這個部隊中工作的共產黨員開始與他接觸,並安排他到上海與黨的負責同誌見麵,並做了推心置腹的長談。吉鴻昌幡(fān)然醒悟:“我出身行伍,戎馬半生,身上受輕重傷二十餘處,但這些血都不是為工農大眾流的,而是為軍閥流了!前半生已矣,後半生當直追。”回部隊的路上,他喬裝成小爐匠繞道考察了鄂豫皖蘇區,更加堅定了投奔紅軍的信念。但是,由於國民黨特務的阻撓,他率軍起義未成功,被逼解職,出洋考察。正待啟程,“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消息傳來,吉鴻昌“發指毗裂”,電告蔣介石,願帶兵北上,赴抗日前線,結果,卻遭到蔣介石的斥責。在海外的日子裏,他一天未曾忘記國難。1932年“一·二八”事變的消息傳到海外,他毅然踏上歸途。2月,他抵達上海時,東三省已告淪亡,上海抗戰也被蔣介石出賣。吉鴻昌在他所著的《環球視察記》末尾,愴chuànɡ然抒懷:“默念國家前途,心膽全為破碎,吾書至此,吾手已栗,吾喉己梗,吾淚竟不禁奪眶而出!”不久,他找到中共地下黨組織,並提出入黨要求。4月,他到鄂東宋埠找到他的舊部,再次發動起義。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他卻帶著十餘人進入了蘇區。從此,他跟共產黨走的信念堅定不移。就在這一年,他加入了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1933年初,日軍大舉南犯,侵占熱河,進擊長城各口。吉鴻昌遵照黨組織指示,四處聯絡舊部準備抗日。他主動變賣家產,把所有錢財拿來充作軍費,購置槍支彈藥,並聯絡自己的老上級馮玉祥將軍,共同抗日。吉鴻昌以黨組織派來的一批黨員幹部為核心,廣泛招收愛國學生、工農群眾,武裝了察哈爾各地自願抗日的民團,收集了從關外退到察省的義勇軍散部,迅速組織起一支抗日武裝。
5月24日,盤踞(jù)察哈爾多倫的日偽軍傾巢出動,察省全境告急,整個華北震動。26日,馮玉祥在張家口就任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同盟軍通電全國,主張動員全國一切力量,一致武裝抗日,收複失地。這一主張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平綏鐵路工人、華北各地青年學生、各地零散武裝紛紛支援和加入抗日同盟軍,同盟軍由幾千人很快壯大到十來萬人。
多倫是察北重鎮,在內興安嶺西口,我軍若據多倫,可隨時出擊內興安嶺和熱河的日軍,因此,收複多倫是同盟軍的首要任務。日寇也知我軍必攻多倫,大量增兵。在多倫城內外構築了星羅棋布的防禦工事和碉堡,同時不斷抄襲我軍。
7月1日,吉鴻昌率部與日偽軍發生遭遇戰,打敗敵軍,士氣大振。7月4日,吉鴻昌率先頭部隊近多倫,前方傳來情報,敵人又增派精銳部隊向多倫集結。吉鴻昌深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許多戰士隻有大刀一把。他當即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兵分三路,迅速圍攻多倫,力求速戰速決。
7月7日,我軍開始攻擊,至次日拂曉,突破敵人兩道外圍防線。敵人飛機、大炮向我軍狂轟。吉鴻昌率官兵奮死苦戰,將敵人壓到城內。9日,吉鴻昌率部攻到城下,敵工事中的炮火密集,許多戰士陣亡。吉鴻昌心急如火,怒目圓睜,親臨戰壕(háo)組織敢死隊,帶頭拚死爬城,但又被炮火壓了下來,吉鴻昌也險些中彈,隻得暫行撤退。
11日,吉鴻昌率軍再度攻城,敵軍飛機多架,大炮多門,瘋狂轟炸我軍陣地。一時間,硝煙彌漫,血肉橫飛,有的陣地出現動搖狀態,城內敵軍趁勢撲出城外。吉鴻昌情急之下,嘩地一下扯掉上衣,一手揮刀,一手舉槍,跳出戰壕,高喊:“弟兄們,跟我來!”率先衝入敵陣。將士們隨後跟上,殺退了敵軍。
12日淩晨,夜色漆黑,我軍開始全線總攻。吉鴻昌身先士卒,隱伏在戰壕裏的敢死隊員一齊躍起,以長竹竿支撐,呼嘯著躍上城頭。霎時間,炮火連天,喊聲雷動,吉鴻昌暗派入城接應的戰士高呼:“盟軍進城了!”夢中驚醒的敵人驚惶亂竄,吉鴻昌勝利收複多倫。
多倫之戰使日軍損失慘重,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這是日本侵略者遇到的第一個沉重打擊。同盟軍的壯舉威震山河,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