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向西南太平洋發起進攻,企圖一舉攻占當時英屬殖民地緬甸,並切斷盟國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的滇緬公路,進而由緬入滇,迫使中國屈服。因此緬甸的得失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1941年底,日軍又開始向緬甸進攻。12月23日,五十四架日本轟炸機第一次空襲仰光,滇緬公路上戰雲密布。為阻止日軍的瘋狂進攻,中、英、美三國政府及軍方首腦經過反複磋商,決定由中國派遣軍隊迅速入緬作戰。
擔任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決定組建中國遠征軍,下設三個軍,約十萬人。由衛立煌、杜聿明分別擔任遠征軍正副總司令,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並兼任第五軍軍長。美國則委派史迪威將軍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參與指揮。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應英軍請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揮師出征那天,空中有盟國的飛機掩護,地上則車輪滾滾、馬達轟鳴。上千輛各式各樣的車輛,坦克車、炮車、彈藥車、步兵輸送車、救護車、通訊車、輜重車,猶如一條鋼鐵巨龍,浩浩蕩蕩,沿著滇緬公路向南挺進。
對中國遠征軍來說,緬甸是一個既陌生又充滿危險的戰場。那裏地形極其複雜,高山環列,河流交錯,茂密的熱帶叢林遍布全境,交通對機械化部隊運動作戰極為不利。
1942年3月19日,戰鬥在同古外圍打響。我軍初露鋒芒,打得非常漂亮,第一天就殲敵三百人。日國馬上增援,包圍了同古。他們還出動飛機,摧毀了英國在緬甸的全部空軍,掌握了製空權。守衛同古的是中國遠征軍第二零零師的官兵,師長是戴安瀾將軍。到3月24日,同古保衛戰已打了整整五天。
日軍的步兵雖然被擋在外圍,但他們憑借猛烈的炮火和製空權,已將同古城內炸得天翻地覆,瓦礫(lì)遍地。我軍第一次在國外作戰,地形不熟,聯絡不暢,加上天氣酷熱,飲水缺乏,戰鬥頗為艱難。當晚9時,戴師長召開各團長及直屬營長會議。他坐在指揮所悶熱的掩體裏,仍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他說:“今天的會,沒有別的,就是四個字:‘準備死戰’。”給部隊下達完戰鬥任務,他緩緩站起身來,用低沉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說道:“餘奉命固守同古,誓與城共存亡。餘戰死,以副師長代理;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理。”聽到此言,軍官們個個神情肅穆,紛紛當場留言,指定自己的代理人,作好了拚死沙場的準備。
第二天,全師官兵繼續投入血戰,與四倍於自己的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日軍不僅用飛機轟炸,用大炮轟擊,更是喪失人性,施放糜爛性毒氣彈數百發。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他們仍頑強堅守陣地,絕不後退半步。經過多日血戰,第二零零師在重圍中孤軍奮戰,已經精疲力竭。到了3月28日,同古城已陷一半,眼看著第二零零師將與同古城同歸於盡。
杜聿明和蔣介石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支王牌部隊遭到滅頂之災,於是命令他們撤退。3月30日淩晨,戴安瀾率領第二零零師數千名殘兵,趁漫天濃霧,悄悄撤離同古城。同古一戰,中國軍隊殺傷敵人三四千人,而第二零零師也付出了傷亡兩千五百人的代價。
此後,中國遠征軍第三十八師在師長孫立人指揮下又取得仁安羌(qiānɡ)戰役的勝利。4月中旬,包括司令亞曆山大上將在內的七千餘英軍,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師長孫立人率領三十八師兼程馳援,與日軍激戰兩晝夜,殲敵一千二百餘人,攻破了日軍的包圍圈,解救了處於困境中的英軍。他們的英勇行為揚威異國,轟動世界。
中國遠征軍雖然作戰勇敢頑強,且在局部戰鬥中取得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對遠征軍日趨不利。日軍具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加之掌握了緬甸製空權,所以作戰進展迅速。相反,盟軍方麵軍事行動步調混亂,各行其是。英軍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而遠征軍內部高層指揮在作戰方麵也有嚴重錯誤,史迪威作為最高長官,在軍事部署方麵,常常失之於全盤考慮。在戰局危險時,他也未能及時調整軍力,致使中國軍隊被各個擊破。中國軍隊入緬作戰,一直處於被動,最後終遭失敗。失敗後的遠征軍分成兩路撤退,一路撤入印度,另一路則撤回國內。部隊在撤回國內的途中,不僅要抵禦敵人的圍追堵截,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他們曆盡人跡罕至的崇山密林,行動困難,加之雨季來臨,氣候炎熱,蚊蟲成群,疫病流行,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曆時半年,轉戰一千五百多公裏,損兵折將,不僅未能完成作戰任務,反而使我西南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敵完全切斷,日軍入侵雲南境內。遠征軍由出征時的十萬之眾,到最後僅剩四萬多人,軍械也丟棄大半。第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第九十三師副師長胡義賓、新三十八師副師長齊學啟壯烈殉國,大批士兵的鮮血灑在撤退途中,令人扼(è)腕歎息。
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不僅使中國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更造成滇緬公路的中斷,從此美援華物資隻能依靠飛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運,補給量十分微弱。
為配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攻勢,同時也為了改善中國戰區軍需物資的運輸狀況,從1942年7月起,中、美、英三國又開始磋商反攻緬甸問題。從1942年秋開始,中國在印度的軍隊及撤回雲南的軍隊分別接受了美國教官的訓練,裝備及戰鬥力大大加強,為第二次緬甸作戰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隊從印度阿薩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區出發,向日軍展開攻擊。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部隊毅然開入道路崎嶇(qíqū)、人跡罕至的野人山。這兒蚊蚋(ruì)遍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被稱為“死亡之路”,又被稱為“絕地”。有膽量走入“死亡之路”的中國駐印軍隊,必然已經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英勇地在胡康河穀拉開了緬甸反攻的序幕。
駐印軍隊作戰英勇,連克頑敵,一舉攻取了新平洋、於邦等地。12月28日,駐印軍分兵左右兩路向緬北進軍,開始全麵反攻。孟買、瓦魯班、孟拱、密支那、南坎、八莫等地相繼被我軍收複。日軍雖然負隅頑抗,但終究不是我軍對手。
為了策應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滇西開始對怒江以西的日軍發動猛烈進攻,拉開了滇西反攻。
龍陵、鬆山、騰衝、平戛是日軍利用滇西高黎貢山的險要地形構築的四個主要據點。經過兩年多的苦心經營,日軍在據點周圍修築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工事,封鎖了一切道路,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彈藥、飲水及所需器材。中國遠征軍麵對易守難攻的敵軍堡壘,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擊。鬆山攻堅戰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戰鬥。
鬆山扼滇緬公路之咽喉,是怒江之西的製高點。日軍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中國遠征軍連續發動五次攻擊,將鬆山外圍日軍據點全部攻占。但其核心據點卻屢攻不下,且傷亡很大。在此情況下,遠征軍秘密挖掘地道,安裝炸藥,終於炸毀了山上的碉(diāo)堡。經過三個月的連續攻擊,我軍全殲守敵,攻克鬆山。
1945年1月收複畹町(wǎndīnɡ),1月27日,駐印軍與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中國西南國際交通補給線完全打通,雲南省領土完全收複。緬北、滇西作戰,從1943年12月起到1945年3月止,曆時一年多。中國軍隊在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的情況下艱苦奮鬥,挺進兩千四百餘公裏,收複緬北大小城鎮五十多座,殲滅日軍兩萬多人,繳獲步槍一萬多支、輕重機槍六百多挺、汽車六百多輛。中國駐印軍、遠征軍也損失四萬多人。
中國軍隊的勝利,不僅殲滅和消耗了日軍的重要力量,更為減輕盟國軍隊在其他戰場上的壓力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遠征軍終於在勝利的日子裏凱旋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