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春,日本侵略者將大部兵力移到後方,對抗日根據地不斷進行“掃蕩”。他們依靠交通線和據點擴張占領區,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三光政策”,從而迫使根據地縮小。到夏天,大片華北抗日根據地變成了遊擊區,很多縣城被敵人奪占。華北形勢危急。
在華中,日軍攻占宜昌,窺視陪都,大肆轟炸重慶,以軍事壓力配合政治誘降。在華南、西南則封鎖桂越、滇緬公路,斷絕國際交通。這些軍事、政治、經濟攻勢,給中國的抗戰造成了極大困難。
當時德、意法西斯在歐洲戰場接連取得暫時勝利,更給處於困難之中的中國各階層人士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一時間,國內一部分人的悲觀失敗情緒再度抬頭,妥協投降空氣再度彌漫,中國抗戰麵臨空前的危機。
麵對這種嚴酷的現實,1940年7月,中共中央在《為抗戰三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中指出:“現在是中國空前投降危險與空前抗戰困難的時刻。”表明了當時的國內形勢。為克服投降危機,爭取時局好轉,八路軍總部正在研究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對敵作戰行動。
此時,在華北前線指揮作戰的彭德懷心急如焚。
怎樣給敵人一個真正沉重的打擊呢?這是彭德懷一直在考慮的。他與副參謀長左權不斷地討論著。
經過研究,最後選定在正太路上進行破襲。這條鐵路從石家莊到太原,橫穿太行山脈,連接平漢線和同蒲線,沿線有兩個大煤礦,是日軍的重要運輸線。當時,日軍在這條線上的守備力量也比較薄弱。
7月22日,總部將破襲正太路的作戰計劃上報中央軍委,同時將《戰役預備命令》發給一二九、一二零師和晉察冀軍區。
各地部隊接到總部司令後,立即開始行動。短短一個月之內,偵察敵情、部署兵力、儲備糧草等等準備工作都做好了。
8月20日,八路軍各參戰部隊冒雨隱蔽在正太路兩側。晚上8時,戰鬥全麵打響。正太路沿線各處,突然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刹那間,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夜空,各路突擊部隊猛虎下山般直撲敵人車站和據點,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響徹正太路全線。
日軍事先毫無準備,倉促應戰,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東團堡殲滅戰中,日軍突圍無望,中佐井田仰天長歎。他命令殘存的二十七人投火自焚。
捷報不斷傳到總部:娘子關天險被攻克了。在正太路戰役中,八路軍戰士一夜之間把從榆次到石家莊的所有敵軍據點,包括橋梁、隧道、車站等都加以摧毀,還破壞了井陘(xínɡ)煤礦。冀南軍民衝破敵人的嚴密封鎖,把該區的敵屬公路全部破壞掉。有的地區鐵路橋梁被炸毀,鐵軌被運走。敵人的交通陷入癱瘓。
總部原來計劃調二十二個團參加戰役,但實際上還不止這些,因為這樣的兵力是無法取得這樣大的成果的。總部馬上了解到,戰鬥打響後,各地武裝力量也自動參加了戰鬥。作戰科長統計了數字後向彭德懷報告說,參戰部隊共有一百零五個團。彭德懷聽後高興地笑了,他說:“哦!你們算了這個數啦!好,零頭不算,我們就把這次戰役叫‘百團大戰’吧!”從此,“百團大戰”的名稱就傳開了。
日軍在受到沉重的打擊後,急忙從各地調來三萬多人,對根據地進行報複性的“掃蕩”。因此,從10月上旬開始,八路軍便轉入了反“掃蕩”鬥爭。到12月5日,敵人的“掃蕩”被粉碎,百團大戰告一段落。這樣,經過三個半月的戰鬥,百團大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百團大戰過程中,華北各根據地人民群眾給了八路軍以有力的支援。他們配合部隊破路、平溝、拆牆,並幫助部隊運送彈藥、給(jǐ)養傷員。在有些地方,以群眾為主破壞了大量鐵路和公路。在支援八路軍作戰中,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和順縣寺溝村的一位老大娘,在日軍逼近本村的危急時刻,一連把七個傷員背進山溝隱蔽。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是百團大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及民兵總計作戰一千八百多次,殲敵三萬人,破壞鐵路四百七十四公裏,公路一千五百餘公裏。在這次大戰中,盡管八路軍也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這次大戰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殲敵和繳獲物資最多的一次戰役。百團大戰的勝利,提高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的軍威,使得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謊言不攻自破,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經成為敵後抗戰的主力,敵後戰場已成為抗日的重要陣地。
百團大戰的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捷報傳來,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百團大戰的勝利還打亂了日本急於結束中日戰爭、以便抽出深陷於中國戰場的日軍主力北對蘇聯、南攻英美的戰略計劃,遲滯了日本準備南進的步伐,給英、美及東南亞各國帶來了戰略上的利益,因而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