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蔣介石糾集一百萬軍隊、二百多架飛機,向我革命根據地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圍剿”。吸取前幾次“圍剿”紅軍失敗的教訓,蔣介石這次采用的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在政治上,在根據地周圍實行保甲製度和“連坐法”;在經濟上,對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在軍事上,采取“堡壘推進、步步為營”的戰略,還聘請了一批德國顧問。
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權的王明、博古和這次反“圍剿”戰爭的最高軍事指揮者李德,提出了“硬碰硬與敵人幹到底,將敵人擋於國門之外”,采取“不喪失根據地一寸土,不打爛根據地人民的壇壇罐罐”的戰略方針,將毛澤東倡導的“誘敵深入,積極防禦”的正確思想束之高閣。導致反圍剿一開始就陷於被動之中。
1933年9月28日,黎川失守後,中共臨時中央強令裝備極差的紅軍主力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打正規戰、堡壘戰,同敵人拚消耗,犯了冒險主義錯誤,結果一場勝仗未打。繼爾,中共臨時中央又由軍事冒險主義轉變為軍事保守主義,采取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眼見國民黨一步步地縮小包圍圈,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憂心忡忡,他向“左”傾領導人建議:仗不能再這樣打下去了,否則紅軍的處境將十分危險。“左”傾領導人一聽,勃然大怒,“戰術還不如一個參謀,還當什麽參謀長!”當即撤銷了劉伯承的總參謀長之職。
1934年10月,國民黨軍隊推進到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腹地,興國、寧都、石城相繼失守。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八萬六千人,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艱難的兩萬五千裏長征。
為了阻截中央紅軍轉移,蔣介石構築了四道封鎖線。經過浴血奮戰,紅軍指戰員接連突破敵人三道封鎖線,分左右兩路繼續向湖南、廣西邊境前進。此時,在紅軍前進的道路上,橫亙(ɡèn)著瀟水和湘江兩條大河。敵人企圖利用這天然障礙,先殲紅軍於瀟水之濱,再殲紅軍於湘江之畔,同時又命令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部一起布防堵截,使紅軍腹背受敵。這就是蔣介石利用湘江設下的第四道封鎖線。
此時此刻的蔣介石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在紅軍向湘江挺進時,他命飛機撒下傳單,不可一世地叫囂:“我們奉總司令的命令等你們好久了,請你們快來!來!來!來!來進我們安排好了的天羅地網!”紅軍指戰員們氣憤地將傳單撕得粉碎。望著在頭頂盤旋的敵機,大家焦急地相互詢問:“咱們該往哪兒去呀?可不能總讓敵人追在P股後麵打咱們呀!”麵對波濤滾滾的湘江的阻擋,背對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左”傾機會主義者們一籌莫展,隻好發出“突破湘江,到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指令。如果中央紅軍輕裝前進,一天即可到達湘江,不但可以減輕掩護部隊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可以贏得寶貴的時間,而時間就是生命。但是,“左”傾教條主義者舍不得扔下印刷機、宣傳品及紙張等“壇壇罐罐”,像大搬家似的拉著龐雜的隊伍行軍。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曾這樣描述:“兵工廠拆遷一空,工廠都卸走機器,凡是能夠搬走的值錢東西都裝在騾子的背上帶走,組成了一支奇怪的隊伍。”結果,帶著沉重的輜(zī)重,中央紅軍隻能以每天二十公裏左右的常規速度行軍,七十多公裏的“鄉道”整整走了四天。等紅軍趕到湘江邊上時,敵人已從四麵壓了過來。從11月29日到12月1日,中央紅軍不得不同敵人在湘江兩岸展開了一場浴血奮戰。
在湘江兩岸,有一個住著二十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腳山鋪。山前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山上長滿了茂密的鬆樹和灌木叢。在鬆樹和灌木叢後麵,潛伏著一支我紅軍部隊。為掩護大部隊渡江,紅一軍團二師與四倍於自己的敵軍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紅軍戰士雖然已有三四天沒有睡覺,一天多沒有吃東西,但仍以氣壯山河之勢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強攻。陣地上硝煙滾滾,刀光閃閃,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刺刀捅彎了,戰士們就用槍托砸,槍托砸壞了,就用石頭摔。敵人見正麵強攻不成,就從側麵迂(yū)回。我軍有兩個營被敵軍包圍。這兩個營分別從左右衝出,準備越過陣地周圍濃密的樹林,在路上集結。不料,迎頭撞上了敵軍主力。營長發現情況不對,立即鎮定地組織戰士們轉移,大聲地說:“同誌們不要著急。政治委員告訴過我,如有緊急情況,就向左邊的大山靠。”在營長的帶領下,紅軍很快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正當紅一軍團與敵人展開血戰的同時,紅三軍團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在新墟一帶與廣西敵人也開展了一場激烈的搏殺。新墟是通往湘江岸邊的必經之路,如果此地失守,敵軍就可長驅直入,從下麵阻截我紅軍主力。為此,紅軍戰士發揚“隻要還有一個人,就不能讓敵人進到新墟”的精神,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奮戰了三天三夜。在這三天三夜中,師指揮部不斷接到報告:五師參謀長犧牲,十四團政委負傷,十五團團長、政委負傷,兩個營長犧牲,全團傷亡五百餘人……但是,紅軍主力還沒有渡過湘江,這意味著紅三軍團還必須咬牙挺住、挺住、再挺住。幾個小山頭相繼失守了,因為奮戰在那裏的指戰員已全部陣亡。直到第三天下午4時,中央紅軍主力才突破湘江。軍團命令他們火速過江,掩護任務由紅六師第十八團擔任。
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分別在腳山鋪和新墟阻截敵軍,為掩護紅軍主力前進,“像兩個轎夫,抬起中央縱隊這頂大轎子”,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的傷亡也很大,他們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艱難前行,指戰員們都極度疲勞,不少人邊走打瞌睡,兩天兩夜急行軍二百多裏。李宗仁、白崇禧的隊伍也在向湘江集結。沿途,敵機從頭頂盤旋而過,扔下一串串炸彈,戰士們趕緊臥倒隱蔽;不斷有敵軍從側麵迂回企圖將部隊攔腰截斷,戰士們一次又一次地奮勇殺敵……就這樣,邊走邊打,待渡過湘江後隻剩下兩千餘人。
紅五軍團是自長征以來一直擔任後衛任務的部隊。在此次強渡湘江的戰鬥中,他們仍然肩負總掩護的重任。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他們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指揮員的沉著指揮下,夜以繼日地阻擊敵人。在大部隊過江後,他們趕了一百多裏山路,在半夜時分到達江邊。此時,正值隆冬,寒風凜冽,江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戰士們雖然疲憊至極,但依然興高采烈地脫掉鞋襪,一個接一個地跳入江中。“好冷呀!”戰士們打著寒戰,一個扶一個地向對岸走去。星光掩映下的湘江上,隻聽見“嘩嘩”的水聲,伴隨著一群衣著襤褸但氣勢昂揚的紅軍戰士在水中緩緩前移。
此刻,麻子渡口隻剩下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了。“做好準備,開始渡江!”一聲令下,戰士們動作麻利地將槍橫架在肩頭,挽起了褲腿。“不好!有情況!敵人從後麵圍上來了!”“立即搶占有利地形,準備戰鬥!”又是一聲令下,戰士們再次進入陣地,阻擊敵軍。敵人像潮水般湧來,我英勇的紅軍戰士一直戰鬥到彈盡糧絕。最後,除師長率一二百人突出重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12月1日,當太陽躍上山頭時,中央紅軍主力終於渡過了湘江。蔣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鎖線被紅軍衝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