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早年投靠淮軍,在淮軍與洋人合力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時表現得精明能幹,深得李鴻章的賞識,並被薦為清駐朝鮮的全權代表。由於他善於見風使舵,玩弄權術,所以晉升很快,不久就代替李鴻章成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
袁世凱的權力越來越大,已威脅到滿族統治者的地位了,於是清政府解除了他的職務。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新軍紛紛響應,而北洋新軍清政府又輕易不能調動,隻好請袁世凱出山。從此,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掌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開始做起了他的皇帝夢。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宣布退位。這樣一下子使袁世凱身價百倍,許多人認為朝廷的倒台是袁世凱的功勞,袁世凱是讚成共和反對帝製的。孫中山為了穩固剛剛誕生的中華民國,也答應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這樣,在10月10日,袁世凱成了中華民國的正式大總統。
當大總統並不是袁世凱的最終目的,他每天做的都是皇帝夢。所以,他當上大總統後,變本加厲地鎮壓革命。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國民黨(1912年宋教仁等將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是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著名領袖宋教仁,下令逮捕黃興和孫中山,鎮壓了黃興、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把辛亥革命叫做“一次革命”),掀起血腥屠殺革命者的高潮。僅在湖北省,1913年一年中被袁世凱殺害的革命人士就達四千多人。
為了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袁世凱首先從俄、英、法、日、德五國手中借來錢幣九千萬元,作為鎮壓革命的經費;不久又承認外蒙古“自治”,使我國失去領土的完整;最可恨的是,他為了做皇帝答應了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二十一條”,把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許多大權拱手讓給了日本人。
經過袁世凱的文臣武將的一番折騰,在北京擁戴袁世凱做皇帝的呼聲表麵看來還挺高。袁世凱看火候已到,就搜羅他的黨羽進行所謂公民投票,其實選票都是事先填好了的。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做了中華帝國的皇帝,他下令將1916年改為“洪憲”元年,元旦正式登基。
袁世凱複辟帝製和賣國活動,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各地反袁鬥爭此起彼伏。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發表《討袁檄文》,號召人民起來“殺此民賊,以救我國民”,並曾聯合廣東陳炯明、廣西陸榮廷的軍隊準備北伐。北伐雖然都因陳炯明等人的叛變而失敗,但人民反袁的鬥爭越來越激烈,袁世凱的反動活動是注定要失敗的。
§§第二十章 中國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