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起義的同時,全國各地都掀起了農民起義的高潮。在這如火如荼(tú)的農民起義中,規模最大、對清朝統治者打擊最重的首舉活躍在山東、河南、安徽等省的撚軍。
“撚”是早在嘉慶年間就存在於農村的一種秘密組織。人們認為它是起義失敗的白蓮教的遺黨。當地農民中迎神賽會時要搓紙燃油,所以“撚”即由此得名。
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撚人受到極大鼓舞,紛紛樹旗,群起響應,組成了撚軍。後來,撚軍的首領張樂行被太平天國封為征北主將和沃王,撚軍大多數首領也都接受了洪秀全授予的封號。隊伍嚴格按太平軍的紀律行事,經常和太平軍聯合作戰,成為太平軍在北方的友軍。
鹹豐十一年(1861年)後,由於太平軍在安慶保衛戰中失敗,撚軍從此失去了聯合作戰的夥伴。
1862年是撚軍的鬥爭極為艱苦的一年。清政府派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鎮壓撚軍。第二年三月(同治二年二月)撚軍的根據地雉河集被清軍占領,撚軍的領袖張樂行被僧格林沁殺害。撚軍雖然失去了友軍,失去了領袖,失去了根據地,但他們的鬥誌毫不衰退。張樂行的侄子張宗禹出任領袖後,帶領部隊衝回雉河集,一舉奪回失地。而後部隊不斷擴大,越戰越勇,成為清廷的大敵。
同治三年春,洪秀全命賴文光回師援救天京。回師途中遇到被僧格林沁擊敗的在張宗禹的率領下撤到此地的撚軍餘部,兩軍合在一處,由賴文光統一指揮。
賴文光,廣西人,二十四歲參加金田村起義,初任文職,曾隨英王陳玉成轉戰安徽、湖北。鹹豐十一年,他被封為遵王。鹹豐十二年奉命遠征西北,進抵漢中。
賴文光自從與張宗禹兵合一起,軍威大震。賴文光又選出部分精兵,組成騎兵,在與清軍多次交鋒中,力挫清軍,擊斃清軍副都統格繃額、徐州總兵滕加興等數名將官。朝廷震怒,慈禧將僧格林沁嚴厲訓斥,並責令他必須消滅這股太平軍。
僧格林沁被賴文光拖著到處打轉轉,而隻有挨打,卻沒有打人之機,所以千方百計想要找到賴文光決戰。有一天,副將匆匆來報州城外有一支打著“太平天國遵王賴”大旗的部隊向南開去。僧格林沁異常興奮,即刻下令追擊。
僧格林沁兵分三路,左路由總兵陳國瑞率領,右路由副都統常興阿率領。僧格林沁與內閣大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鼇率領中軍。左右兩路先到高樓寨村外的三岔路口,看到兩條小路上扔下許多衣服,散碎銀兩等物。陳國瑞說:“看來這是撚子倉促逃命扔下的,我分兩路包抄過去,一舉殲滅!”常興阿說:“總兵說得有理,我們趕快追上去,打他個措手不及!”二將命士兵迅速包抄過去,當兩軍會合時,那有什麽太平軍,正在猶豫,突然殺聲四起,這兩支清軍很快就被殲滅了。
當僧格林沁趕到高樓寨時,沒有見到兩軍的一個人影,急派人去聯係,正在這時,探子來報說,林子深處有長毛撚子,躺的躺,臥的臥,正在休息。僧格林沁從望遠鏡中也看到遠處的山道上好像有馬隊剛走過的跡象。於是他命令:“殺過去!活捉賴文光、張宗禹者,有重賞!”
僧格林沁的部隊衝進林子深處,根本沒有看到太平軍,僧格林沁正想舉望遠鏡觀察時,猛然間林子四周戰鼓齊鳴,炮聲驟響,從林子四麵八方殺出無數太平軍,迎麵一杆大旗上寫著“太平天國遵王賴”;東麵豎起一杆“太平天國魯王任”的大旗;西麵也豎起一杆“太平天國梁王張”的大旗。僧格林沁倒也不慌,他即令迎戰,這時,太平軍已鋪天蓋地衝殺過來,連他手下的親兵、護衛都衝上去了,而他正處在幾個太平軍將士的包圍之中,互相拚命廝殺。這時衝上來一位騎馬的年青小將,喝退眾人,舉刀向僧格林沁砍去。此人叫張皮綆(ɡěnɡ),是張宗禹的部將,英勇無比,手腳靈活。他與僧格林沁交戰在一起,僧格林沁的戰袍不小心被挑破,肩頭挑開一條傷口,鮮血直流,痛得僧格林沁雙眉緊鎖,倒吸了一口涼氣。正在危急中,衝來幾十名親兵,保護著他,邊戰邊退,退到林邊一高崗處,親兵給他包紮傷口。僧格林沁向山下望去,遍地是清兵的屍體,心不禁一陣戰栗,左右隻剩幾十名親兵,內閣大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鼇相繼戰死。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此時也感到末日將要來臨。
天漸漸的黑下來,僧格林沁想絕不能束手待斃,應趕緊趁黑夜逃走。他對親兵說:“你們好好休息,我去探探路,明日突圍。”說完,牽著馬向火光少的東北方向走去。大約走了半裏路,忽聽後麵有馬蹄聲,他悄悄下馬躲在一個淺溝裏。來人正是小將張皮綆,他發現影影綽綽這個人好像是僧格林沁,就一路跟了過來。追到跟前一看,這人蹲在淺溝裏。張皮綆裝著沒看見,悄悄拾起一塊石頭,猛地向黑影砸去,隻聽咕咚一聲,那人被石頭擊倒,張皮綆跳下一看,正是僧格林沁。張皮綆大喊一聲:“沃王盟主,今日我為你報仇!”說完,舉起手中大刀,將親王僧格林沁的頭砍了下來。
撚軍勝利回師之後,增援的清軍總兵陳國瑞經仔細查找後,找到一具無首的死屍,正是清軍正在找的親王僧格林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