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炮台失陷之後,英國軍艦長驅直入,駛入省河,廣州形勢十分危急。
1841年5月29日早晨,十幾名英國侵略軍又竄到三元裏行凶搶劫,調戲婦女。三元裏的菜農韋紹光看到這樣的情景,立即組織幾個青年,圍住這夥英兵,用手中的鋤頭扁擔,當場就打死了八九名。其餘英兵見勢不妙,紛紛逃跑。這件事很快傳遍全村。
大家料到敵人一定會進行報複。為了迎接英軍的大舉進攻,進一步教訓侵略者,三元裏人民決心團結起來與敵人血戰到底。全村的青年男女都聚集到村北的“三元古廟”前,推舉韋紹光為領袖,定古廟前的三星黑旗為令旗,並集體對旗發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寧死不屈,打死無怨。”
為了動員更多的群眾對付敵人,當天下午韋紹光便派人與附近鄉村聯絡,不多久一百零三鄉的代表全部聚集到三元裏的牛欄,四鄉八裏的農民早就對英軍的暴行深惡痛絕。大家聚在一起,很快便製定出戰鬥部署:決定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一律出動;各鄉自成單位,備大旗大鑼,“一鄉鑼響,眾鄉齊出”;戰鬥時,采用“誘敵出擊,聚而殲之”的策略;將牛欄岡作為決戰的地點。一支反侵略的強大武裝迅速組成。5月29日這一天,整個三元裏都沸騰起來了。
5月30日拂曉,各鄉群眾約五六千人,高舉大旗,手持鋤頭、鐵鍬、木棍、石錘、刀矛、鳥槍,浩浩蕩蕩主動向英軍占領的四方炮台攻擊。
這時英軍正在吃早飯,突然聽到殺聲震天,抬眼一看,漫山遍野都是手持刀矛、鋤把和各式旗幟的人群。英軍司令沃烏古留下部分英兵駐守炮台,率領兩千多英軍便向人群衝殺過去。
農民軍看到英軍衝來,故意調頭後退。英國侵略軍不知是計,銜(xián)尾直追,越追越遠,為加快速度,便於快捷,他們將大炮等輜重武器紛紛拋棄。英軍一直追到牛欄岡,沃烏古一看地形,方覺不妙,正猶豫,忽聽一聲鑼響,四麵瞬時冒出一萬多伏兵。英軍被團團圍住。漫山遍野的群眾手持刀矛、鐵鋤等武器,殺向敵人,怒吼聲震天動地,英軍頓時亂了陣腳,慌亂迎戰。短兵相接中,農民軍越戰越勇,敵人被殺的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沃烏古慌忙下令撤退。沿途又有幾萬群眾從四麵八方湧出,追殲敵人。
正午時分,天色突變,濃雲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英軍穿著大皮鞋走在泥濘中,又重又滑,一個個摔的四腳朝天,其狀狼狽不堪。火藥又被雨水淋濕,洋槍真正成了擺設。雨越下越大,道路泥濘,英軍寸步難行,饑寒交加,一個個如落湯雞似的,有的伏在棚架下,渾身哆嗦;有的丟下洋槍,叩頭求饒。
農民軍披著蓑(suō)衣,戴著鬥笠,憑借大雨的助陣,越戰越勇。婦女們燒飯送飯,支援前線。廣州城郊的打石工人和絲織手工業工人聞訊也趕來支援。群雄殲敵,英軍死傷無數。農民英雄顏浩長,手持長矛,英勇機智,一個人就殺死好幾個侵略軍,英軍少校軍官畢霞就死在他的長矛之下。
直到傍晚,英軍始終未能突圍出去,侵略者第一次在中國感到“可怕到了極點。”
牛欄岡這場激動人心的戰鬥共殲滅英軍二百多人,活捉十多人,打傷不計其數,還繳獲大炮兩門、洋槍無數。勝利的喜訊傳遍四方。
第二天一早,廣州附近的佛山、番禺、增城、花縣、從化等四百多鄉的群眾聞訊趕到三元裏會師。十萬多群眾,密密地圍住四方炮台,英軍官兵魂飛魄散。趕來救援他們的頭子義律,也被圍困在裏麵。
這次圍攻四方炮台,三元裏等地百姓采取的辦法是:長期圍困、斷絕供應,將侵略軍活活餓死。他們將隊伍分成幾部分,輪流放哨、防守和休息,密切注意敵軍行動,稍有動靜,便迎頭痛擊。
英軍看到農民軍不直接攻打炮台,而是采取圍困的手段,知道農民軍是要將他們餓死在裏麵。眼見炮台上的糧食和彈藥不多,侵略者連連叫苦,明白自己已麵臨滅頂之災。
就在三元裏等地百姓大敗英國侵略軍,把他們圍在四方炮台的時候,清朝官吏卻裝聾作啞,不但沒有任何表示,反而依照《穿鼻條約》製定的休戰協定,將清軍撤離廣州,退到離城六十裏的金山。這些清軍路過四方炮台的時候,農民軍邀請他們參加抗英戰鬥,卻遭到拒絕。這一切被英國侵略軍看在眼裏,知道了清朝政府的態度。
義律和沃烏古立即給廣州知府餘保純發出一封求救信,由漢奸混出重圍送到廣州。餘保純接到信後,趕快送給朝廷派往廣州的命官——皇帝的侄子奕山。這奕山深怕三元裏等地百姓的抗英鬥爭壞了他的投降計劃,馬上派餘保純趕到三元裏替英軍解圍。
餘保純匆匆徒步趕到三元裏,一麵向英軍道歉,宣稱:“鄉民的敵對行動,當局並不知道,也沒有批準,而且鄉民中並沒有滿清官員。”隨後,又向村民打躬作揖,為英軍討饒,要求群眾寬恕。他欺騙群眾說:“現在朝廷已和洋人和好,洋人不會再來了,大家快把英國軍隊放走吧。”村民可不買賬,有人當麵揭穿了餘保純的無恥行為。
餘保純看到欺騙不成,馬上變臉,威脅群眾說:“你們不把英國軍隊放走,將來出了事,一切由你們負責。”群眾不怕威脅,仍然堅持不撤。餘保純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轉而去威脅參加鬥爭的紳士。這些在當地有名有勢的地主及退役退職官僚(liáo),天生對官府就有一種從命心態。在餘保純的恐嚇下,他們開始動搖,有的害怕起來,偷偷溜走了;有的逢迎官吏,反而勸誘群眾解散。這樣一來,群眾的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終於也陸陸續續全部散開了。被困的英國侵略軍在群眾的唾罵聲中倉皇逃走。
這場聲勢浩大的反侵略鬥爭,由於清朝官吏的破壞而被斷送了,但是這場鬥爭的實際作用和曆史意義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