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節 崇禎景山自縊

  公元1627年,文盲皇帝朱由校死了,葬於德陵。他沒有兒子,遺詔由他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這便是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崇禎。

  崇禎帝很聰明,很有心計,不輕易相信別人,因而好獨斷專行。他很想搞好朝政,使朝綱振興起來,但又不肯聽取大臣們的意見,連皇後的意見也不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由檢是個不走運的皇帝,他一登基就處在東邊的大清國和西南麵的起義軍的夾縫中,如果他能聽取大臣意見,能夠任用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忠臣良將,也許還能挽救敗局。然而他不聽別人意見,自認為聰明、了不起,結果造成大錯,把像袁崇煥、洪承疇那樣的軍事家,殺的殺了,迫降的迫降了,致使局麵越來越糟,弄得國庫空虛,義軍蜂起,大順軍威脅京師。當時有人勸他遷都南京,有人勸他速召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回師勤王,他都遲疑不決。

  直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已兵臨城下,他才在皇宮內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現在南遷已經來不及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也沒趕到。兵部點齊了城內的守軍,一共還有五萬多人。北京內城、外城一共有十五萬四千多個城堞,守軍全部上城,一人得攤三個,這能守得過來嗎?再說也不能白天晚上連軸轉呀!皇上沒辦法,隻好在十八日那天,先下個《罪己詔》,承認以前都是自己不好,請老百姓原諒,接著又下詔停征“三餉”。接著,他又下第三個詔書,乃是《親征詔》,詔書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器械、騾馬、舟車悉指軍前聽用。”還答應償還,“決不食言!”

  十八日下午,李自成坐鎮彰義門,開始對北京城全麵進攻。

  當天晚上,朱由檢無法入睡。他登上皇宮後麵的萬歲山(即今景山,又稱煤山),遙望四麵城外的滿天炮火。他在山頂徘徊了一陣,回到乾清宮,吩咐太監把太子朱慈炯(jiǒnɡ)和另兩個兒子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送給外戚周氏和田氏家。這時周皇後走來,垂淚對朱由檢說:“妾事皇上十八年,一句也聽不進去,致有今日。”說完便自殺了。

  長平公主已經六歲了,她牽著父親的衣襟,眼淚不停地流著。朱由檢咬咬牙,歎口氣說:“你為什麽偏偏生在我家!”他把公主推開,拔出牆上的寶劍,左手用袍袖掩麵,右手舉劍砍去,砍下了公主的左臂。公主慘叫著摔倒了。朱由檢還想再砍,但手軟無力,隻好作罷。這時他身邊還有幾十名太監,為首的是王承恩。

  朱由檢手執三眼火銃(chònɡ),大家騎上馬,拿著斧頭,直奔東華門。守門的衛士不認識皇上,準備抵抗。一夥人隻好又奔到安定門,但這座門已經封閉,無法開啟。這時遠處近處都傳來喊殺聲,太監們都丟下馬匹逃散。朱由檢也隻得下馬,看看身邊就剩下王承恩一人。王承恩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朱由檢問他:“你帶筆了嗎?”

  “奴才隨身帶著。”

  “好,你隨我來!”

  君臣二人又登上萬歲山。朱由檢見城內也已經到處是閃耀的火光,便脫下外服,要過王承恩的筆來,借著月光,在白緞衣裏上寫下了他的最後一份詔書:“朕自登基十有七年,東人三侵內地,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衣冠,被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

  朱由檢把衣服掛在樹上,將冠摘下,解散了頭發,披在臉上,這才在山腳下的一棵樹上自縊而死。王承恩對皇帝的屍體拜了三拜,吊在了另一棵樹上。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死了,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傳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覆滅了。

  §§第十八章 清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