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氏是遠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廣韻·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古防風國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濕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
防風氏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和大禹同時。《路史·國名紀》注引《吳興記》:“吳興西有風山,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縣)東十八裏。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
古代君位的傳承,有德者居之;父傳子並非不可,但前題是兒子有德。故此,堯傳位於舜,舜傳於禹。但到禹的時代,社會形態已邁向奴隸社會。由黃帝到大禹的喪葬可見部落領袖的質樸正在消失。這種條件下,首領在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得到更高的享受。禹想把君位傳給兒子啟。啟也是才德兼備的人,但是相比而言,在大禹治水過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風氏威望更高。
大禹會盟諸侯,防風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為了救助災民才失期後至,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話沒說就斬了防風氏,其心昭然。
防風氏
《國語·魯語下》說:“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就是說在這次會合氏族部落首領時,防風氏族部落的首領晚到一步,禹就殺了防風氏首領。禹已經掌握著可以置單個氏族部落於死地的軍隊。所以這一次殺防風氏,而且當著所有氏族部落首領的麵殺防風氏,就是要殺雞給猴看,就是要殺一儆百,就是要一改過去一盤散沙、每個氏族部落首領都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的局麵。由此,各個部落的首領自然見禹而膽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禹真正實現了號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又《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於諸侯,伐屈驁,攻曺魏,而萬國定。”按此禹殺防風,乃是立國之綱紀,以警戒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