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文化,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一階段的文化。因發現於山西省沁水縣下川而得名。同類遺存見於山西東南部中條山主峰曆山及其附近的山嶽地帶。下川是曆山東麓的一個山間盆地,文化遺物分布在盆地周邊的第二階地地表,以及階地上層的晚更新世末期灰褐色亞粘土層中。1973、197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曾進行發掘。下川文化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征,未見陶片及磨製石器。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2.4萬至1.6萬年。
下川文化的發現,表明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北地區的細石器工藝已經成熟。下川文化的細石器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細石器的大量出現說明,當時已較普遍地使用了複合工具。細石器不僅適宜於鑲嵌成刀、鋸、短劍,而且還是弓箭、標槍等新型的投射武器的主要部件。生產力由此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社會經濟開始了新的飛躍。下川文化的主人還使用了磨盤、礪石以及锛刃狀器,過著以狩獵為主,采集為輔的經濟生活,並為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準備了條件。
下川文化的發現對於探討細石器工藝傳統的起源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下川文化上承峙峪文化和小南海文化,下開新石器時代早期高度發達的細石器工藝的先河,在華北地區細石器工藝傳統的發展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76~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合作,在下川遺址作了新的發掘。根據所獲資料,認為下川文化的下限已進入全新世早期。這批材料對下川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