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基於文化景觀而言的。要確立一種文化景觀,不可忽視文化地理範疇的文化區劃和文化體係。按照習慣,文化區劃遵循三種方法,即以文化特質劃分的“形式文化區”、以行政區劃劃分的“機能文化區”和以特種文化意識劃分的“鄉土文化區”。根據河套文化的成因、演進和擴散形態,河套文化形成了自己一種獨特的文化體係,它具有顯著的文化複合體特征,即文化人類學所指的“文化叢”。它是某種特定文化體係的社會群體聚居後形成的一個文化區。“河套文化”是按照文化特質劃分的“形式文化區”,有自己的獨立文化體係(文化叢)。幾千年來,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聚集、融合、傳承、積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並蓄的地方文化體係。悠久的曆史、深厚的內涵、豐富的形式為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遠在數萬年以前,河套先民就在巴彥淖爾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1992年至1997年期間陸續出土的早期人類化石看,“河套人”屬於“晚期智人”,其許多特征“與北京猿人接近”,“河套人‘應在’丁村人‘之後,在’峙嶼人‘和’山頂洞人之前”。
先秦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國家戍邊衛國的軍事重地。匈奴的崛起,兩漢的興衰,宋元遼金的戰跡,無不與富饒的河套衝積平原和水草豐美的巴彥淖爾相關聯。這裏的生存優勢使先民們從四麵八方湧來,特別是各民族與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在此和睦聚居,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多種文化有機交融的特殊的河套文化體係,蘊藏了大量珍貴的曆史文化遺存。陰山岩畫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畫寶庫之一;巴音滿都呼出土了大量恐龍化石和其他哺乳類及爬行類動物蛋化石;境內趙、秦、漢長城蔚為壯觀;遍布於全市各地的古城遺址和古墓葬群,尤其是沙金套海漢墓群數量之多、分布麵積之廣為國內僅有。據稱,在這裏出土的2000多年前漢代酒鼎中的燒酒,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件液態文物之一,同時也表明這個地區的酒文化之古遠。此外,還有極具地區特色的民族民間書畫、音樂舞蹈、剪紙、河套二人台、爬山調、蠻漢調、民俗風情等,都是構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河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域名稱,它主要聚顯的是河套文化,是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彰顯。
綜上所述,河套文化是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北方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過程,對於我國的北方軍事史、烏拉特草原文化史、遊牧定居與墾殖發展史具有巨大作用。探尋和研討河套文化,傳承和弘揚河套文化,打造和傳播河套文化,對於豐富黃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提高地區經濟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輻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