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當地農民在獅子岩附近燒製土磷肥時,偶然在獅頭山石縫中發現了頭骨化石。當時正值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同誌在曲江考察工作,他聞訊後指示馬壩區委領導要對這些化石加以保護,並及時報告省文化局。省文化局立即派人前來調查。後經有關專家鑒定,認定這裏出土的是一種極為重要的人類化石標本。消息傳出引起了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派出專家、教授會同有關考古工作者前來勘察。後來又挖掘出一件形似龜殼的化石,經鑒定為人類化石標本,屬第四紀更新中期人類;繼而在出土地又發現些碎頭蓋片,經拚湊粘接,複原為一個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頭頂部分),有額骨和部分頂骨,左眼眶及鼻骨的大部分。該化石石化程度很高,經鈾係法測定,其年代有12.6萬年,此人類頭骨化石屬於更新世紀之初的早期智人(古人)類型,專家們把它定名為“馬壩人”化石。後來又陸續發現了20多種古生物和動物的骨化石和牙齒化石。
獅子岩的獅頭峰也稱前山,它是獅子岩的核心景點,“馬壩人”頭蓋骨化石就是在這裏發現的。獅頭峰溶洞由下而上,共有五層,在第二層洞口豎著一座通過藝術加工複原的“馬壩人”胸像。“馬壩人”距今約十三萬年前,屬舊石器中期的人類,稱古人。“馬壩人”雖然比起生活在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保持著猿人的特征:眉骨前緣向前突出,頭頂蓋低平,前額部向後傾斜,口吻部闊平尖出。
在第三層銀岩裏出土了有幾何印紋的陶片、殘石器、箭鏃、紡輪等新石器時期和屬於與英德“青壙文化”同類型的螺殼和獸骨化石。銀岩內還陳列了展示“馬壩人”在約十三萬年前洞居生活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