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貝加爾湖有變成“海”的趨勢。首先,湖底有洞穴和裂縫,地底熱氣從這些洞穴和裂縫中不斷泄出,以致附近的水溫增至10度,此種“水底溫泉”僅海洋中才有。
其次,貝加爾湖中生長有海綿、海豹、菌類、海螺、寄生蟲、龍蝦、蝸牛等海洋生物。科學家還發現貝加爾湖中湖水的循環周期耗時約8年,緩慢異常。
有著天然實驗室之稱的貝加爾湖是由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產生的,湖底積累了大量沉積物,其中的矽藻類植物殘骸和凍結的沼氣是研究亞歐大陸古氣候、古環境,掌握全球氣候變化規律的寶貴資源。
此外,考慮到貝加爾湖及其所在的西伯利亞地區被公認為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敏感區之一,西伯利亞冷高壓對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影響極大,因此可以對其生態變化對華北地區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評估。這一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已成為科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貝加爾湖究竟是湖還是海?是湖為什麽還有那麽多海洋生物呢?這一切仍然叫人迷惑不解。
閱讀點擊
貝加爾湖周圍地區的冬季氣溫,平均為零下38度,確實很冷,不過每年1月至5月,湖麵封凍,放出潛熱,已減輕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凍,大量吸熱,降低了炎熱程度,因而有人說,貝加爾湖是一個天然雙向的巨型“空調機”,對湖濱地區的氣候起著調節作用。
一年中,盡管貝加爾湖麵有5個月結起0.6米厚的冰,但陽光卻能夠透過冰層,將熱能輸入湖中形成溫室效應,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溫,有利於浮遊生物繁殖,從而直接或間接為其它各類水生動物提供了食物,促進了它們的發育生長。據水下自動測溫計測定,冬季貝加爾湖的底部水溫至少有零下4.4度,比湖的表麵水溫高。貝加爾湖可調節湖濱的大陸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