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屬於中國的領土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眾所周知,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台灣的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
據考證,“左鎮人”是在30000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灣在古代的各種稱法
早在秦漢時期,祖國大陸人民已開始和台灣接觸,但那時台灣還無確切的名稱。現根據有關資料把台灣名稱的演變輯錄如下:
三國時期,吳國國君孫權於吳黃龍二年,即230年,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10000人的大船隊到達台灣,台灣當時被稱為“夷洲”,從那時開始,台灣便有了名稱。
隋唐時期,將夷洲改為“流求”,一直沿用到南宋時期。南宋時期,將台灣稱之為“毗舍那”,也稱“毗舍耶”;元朝時期,又將“流求”改為“琉球”。元朝政府曾經在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明朝初期將“琉球”改稱“東番”,意思是東方番族聚居的地方。後又稱為“雞簡山”、“北港”、“笨港”、“台窩灣”等。明朝末年改稱為“台灣”,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外侵戰亂中的稱法變化
台灣除了有以上稱法外,在明朝中後期以後稱法還稍有變化,不過這些稱法不是指整個台灣島。如明末把台灣又稱為“大員”,但隻是指今台南市西安平鎮一帶。
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在台灣一鯤身島上建築熱蘭遮城堡,明朝將此城稱為“台灣城”。1662年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將“台灣城”改稱“王城”。他的兒子鄭經繼位時又將名稱為“東寧”。清朝於1683年攻入台灣,真正把台灣全島稱為“台灣”,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清政府將“東寧”複名“台灣”,它隸屬福建省,轄境相當於今台灣全省。
光緒元年(1895)以後逐漸縮小,光緒十年改“台灣府”為“台灣行省”。光緒十三年又改為“台南府”。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台灣被日本侵占,“台南府”被廢棄。
外國人對台灣的稱法
日本人曾先後稱台灣為大惠國、高砂、高山國、多伽佐古等。
西方航海者及不少外國史地著作多用“福爾摩薩”來稱呼台灣。朋萬曆元年,即1573年,葡萄牙人駕商船途經台灣時,眺望島上山勢雄偉,林木蔥鬱,不禁大聲讚歎“福爾摩薩”意即為太美之意,從此西方的航海圖上便有了“福爾摩薩”這個地名。
荷蘭侵占台灣期間,台灣因野生梅花鹿多,曾叫“鹿島”,當時地名帶“鹿”字者多達50餘處。明禎十一年,即1638年,和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大量捕殺野生梅花鹿,先後向日本出口15萬張和12萬張鹿皮,以致造成該亞種於1969年滅絕,僅餘數十隻在動物園內圈養,台灣地名今帶“鹿”字的僅有鹿港一處。
閱讀點擊
香港和澳門位於珠江口兩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840年鴉片戰爭後分別被英國和葡萄牙侵占。根據1984年中英簽署的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1987年中葡簽署的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複行使主權;與此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