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百節 旗袍是如何產生的

  旗袍傳說

  從前在鏡泊湖畔有個黑姑娘。不光人長地俊俏,而且心靈手巧。那時候,滿族的婦女都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可是黑姑娘打魚常在湖邊上轉,很不方便,她就剪裁了一種連衣裙的多扣袢長衫。

  這種長衫兩側開叉,下河捕魚時可將衣襟撩起來夾在腰間,平時扣袢直至腿彎兒,當裙子用,既合體又省布。

  有一年,皇上夢見先王告訴他,在北國故都有一位身騎土龍,頭戴平頂卷沿烏盔,手托白玉方印,身穿12扣錦袍的姑娘,能幫他治理天下。皇上就派欽差下去選妃。

  因此,八旗姑娘都被招進渤海故都坍塌了的牆圍子裏候選。派來選娘娘的欽差,左挑右挑也沒選中一個。

  正急得沒法的時候,忽然看到一個臉蛋黑黑的姑娘,頭頂泥盆,手托一塊方豆腐,身穿多扣袢長衫,站在一垛土牆上。這姑娘正是黑姑娘。

  欽差說:“你們看她站在那土牆不正是一條土龍嗎?她頭上頂的那小泥盆不就是平頂卷沿烏盔嗎?她手托的那塊豆腐不就是八角玉方印嗎?她穿的那件12個扣袢的長衫便是12錦袍嗎?”

  說完,欽差大人就吩咐隨從硬是把黑姑娘抬進北京。來到宮廷,皇上一看,這黑姑娘雖然黑一些,可長得很俊俏,又非常窈窕秀美。就封她為黑娘娘。

  黑娘娘在皇宮裏運用她的智慧,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後來見山河地理裙又肥大又長,在地上拖拉半截,腳踩、鞋蹬的,實在太可惜,她就動手把這裙子剪開,改製成她從前穿的那種既節約又方便的衣裝。

  哪曾想這一來惹了大禍。那些娘娘、妃子們一齊上殿向皇上告她的狀,皇上把黑娘娘趕出宮。

  黑娘娘自從進宮以來,對皇上沒說過一個“謝”字。當她聽到皇上讓她出宮,她一高興說了一句“謝謝皇上”。轉身就要下金鑾殿,皇上氣不打一處來,上前一腳正好踢在黑娘娘的後心上。黑娘娘就這樣死在皇宮裏。

  關東人聽說黑娘娘慘死了,大哭了3天。旗人家的婦女為了紀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件連衣帶裙的係扣長衫。後來,這種長衫就被稱為“旗袍”了。

  旗袍表現曲線美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區別於沿襲了3000多年的漢服服製,清朝300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20世紀20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衝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20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1926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

  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複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麵展開“較量”。

  開衩時高時低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這一改變遭到輿論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30年代中期,旗袍長度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30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在傳統與現代、維護傳統的“善”與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來越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脫離原來的樣式,變得經濟便利、美觀適體。

  旗袍的文化

  辛亥革命廢除帝製,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製度送進了曆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30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我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20世紀50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20世紀80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閱讀點擊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長袍,不過隻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係,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已不歸為“旗袍”的範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