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有名的王羲之
王羲之,生於321年,死於379年,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在念書、背詩文的同時,他也開始潛心練習書法。13歲時,王羲之已經在當時的文人中很出名了。
有一次,有個高官請客,特意請王羲之入席就座。在眾賓客未動筷子前,高官特意割了一塊好肉,送到王羲之麵前。由此可見這位高官對王羲之的敬重,也可見王羲之當時才華、名氣之高。
長大後,王羲之的字越來越被世人所珍視。有一次,王羲之出去遊玩,見一個賣扇子的老婦人正因扇子賣不出去而發愁。王羲之就拿出筆墨,在每把扇子上寫了5個字,並叫老婦人說這字是王羲之寫的。果然,頃刻間,老婦人的扇子就被人們搶購一空。
即興抒寫《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群誌氣相投的朋友,聚集在浙江紹興的蘭亭,舉行祓禊活動。蘭亭的風景十分優美,它坐落在名山之中,周圍長滿了茂盛的樹木和修長的竹子,還有一條清澈的溪水環繞在亭子的兩側。
麵對如此良辰美景,王羲之和其他文人雅興大發,於是大家就繞溪水而坐,將盛滿酒的酒杯放入溪中,任其漂流。酒杯漂在誰麵前,誰就喝美酒一杯,然後作一首詩。
大家詩興勃勃,在這次歡聚中寫出了不少優美的詩歌。隨後,王羲之將這些詩歌匯集成一本書,並親自為書寫了一個前言,即著名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不僅內容寫得好,而且書法極佳,因為王羲之將全篇的每一個字,都寫得出神入化。《蘭亭集序》因此成了千古墨寶,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之後,幾乎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臨摹過《蘭亭集序》。王羲之也因為在書法上的成就突出,而被後人尊為“書聖”。
“書聖”王羲之與道教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
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曆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
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
閱讀點擊
漢代的蔡邕是有名的書法家,他工於隸、篆,尤以隸書著稱。他的隸書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的評價。由於揚名當時,有不少漢末碑刻被後人附會為蔡邕所書,致有“體法百變”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