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曆經》中的盤古神話
盤古神話雖然流傳了很久,但沒有人知道它是怎麽來的。在現有的曆史資料中,最早記載有關盤古神話的是三國時期徐整所著的《三五曆經》。書中大概敘述了這樣一個神話故事:
很久以前,盤古在相融合的天地中生存了1.8萬年。終於有一天,他決心要把天和地分開。他站在天地之間,頭頂天,腳踏地,身體一天就長高9次,增加的身高是一丈,天也就隨著盤古每天升高一丈,地也隨著加厚一丈。經曆了1.8萬年的時間,天已經極高,地也極厚了。盤古這時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了,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於是,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精靈魂魄則變成了人類。
少數民族中的盤古
盤古神話雖然先秦古籍沒有相關記錄,但它和《山海經》中記錄的燭龍神話卻有相似之處,很可能就是這一神話的演變,後來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盤古傳說的某些因素,創造出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到了明末周遊寫的《開辟衍繹》,盤古手裏有了斧頭和鑿子這兩件勞動工具,故事發展為勞動開辟天地。
有關盤古的神話,最早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民間廣泛流傳。苗、瑤向來把盤古看做自己的祖先,壯、侗、仫佬等民族也盛傳盤古。桂林有盤古氏廟,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壯族先民居住的海南一帶,有追葬盤古氏之魂的“墓地”。
上古神話中的“燭龍”
而一些學者經過各種考證後,以比較充分的論據證明:盤古神話和少數民族的造物神傳說根本不一樣。所以,排除了盤古神話來自少數民族的可能性。也有人指出:盤古神話本身形成較晚,可它是對上古神話的繼承和發展,漢族上古神話中的造物主就是史典中記載的“燭龍”。燭龍就是後來的盤古的原型。
考古學家在雲南滄源岩畫上發現了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人的頭上發出太陽之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一木把,兩腿直立傲視一切。
據專家考證,這幅岩畫為20000年前原始人的作品,這種形象與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剛好符合。對此,有些專家認為它可能就是盤古神話的原始因子,並且可以推測到盤古神話在20000年前已經誕生。
以上這些觀點,各有其理,但又有各自的缺陷,因此,盤古神話的來曆沒有定論,成了一個謎。
閱讀點擊
傳說盤古開辟了天地後,女媧用泥捏造了人類,創造了人類社會。之後,女媧為了讓人類避免因為天塌而遭到禍害,經過一番的辛勞才把天補好。於是,便有了“女媧造人”和“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