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的道路上,不管是發達國家的科學家,還是相對較落後的國家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工作都極大推動了人類科技的進步。為了獎勵在基礎科學方麵取得傑出成就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人們在1985年設立了第三世界科學院基礎科學獎,此獎主要設有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5項獎,每年頒發一次。此外,還設有發展中國家青年科學家獎,此獎也是每年授獎一次,評定與頒獎工作由第三世界科學院負責。
第三世界科學院
第三世界科學院是在巴基斯坦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薩拉姆教授的倡議下,由第三世界科學家於1983年設立的。它的總部(秘書處)設在意大利的裏雅斯特市國際理論物理中心。
第三世界科學院是一個非政治、非政府、非營利性質的科學組織,它的啟動基金來源於加拿大國際發展組織資助的5萬加拿大元和意大利政府資助的50萬美元,提供經費的機構還包括科威特科學進步基金會、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開發基金會和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等。
第三世界科學院致力於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科研活動,促進發展中國家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對第三世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推動第三世界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發展。它的宗旨是:促進第三世界各國科學研究的發展,在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和重大科學項目方麵進行國際合作與交流,使所有發展中國家科學家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承認。設立第三世界科學院獎就是實現它的宗旨和目標的一項重大措施。其他措施還包括通過撥款等方式,支持第三世界研究項目和科學基礎設施;為第三世界圖書館提供書籍和期刊;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組織召開的國際科學會議;舉辦講座等科學論壇等等。
第三世界科學院“2003年基礎科學獎”在北京頒發
第三世界科學院的成員由創始院士、準創始院士、院士、準院士、通訊院士、準通訊院士組成。其院士從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的著名科學家中選舉產生,現有院士626名(截至2003年10月),來自7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0人是第三世界出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國有盧嘉錫、吳階平、周光召等89位科學家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在1983年第三世界科學院一設立時,就加入了這一組織。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大會通常每兩年召開一次,1987年9月第三世界科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會議,世界50多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科學界的重要人士400多人參加了大會。在這次會上,對在科學研究方麵取得突出成就的四位科學家頒發了第三世界科學獎。
中國人的榮耀
我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創天,在1987年獲得過第三世界科學院科學獎中的化學獎。
陳創天被認為是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2002年,他所領導的研究組和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Nd:YV04激光的6倍頻諧波光和Ti:Sapphire激光的4倍頻和5倍頻諧波光輸出。此項研究成果先後獲得1987年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1990年美國激光工業技術成就獎,1999年度世界知識產權中國專利金獎。
1937年2月18日,陳創天出生在浙江省奉化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和所有水鄉農家的孩子一樣,陳創天的童年是“泡”在水裏的,到小河裏釣魚是他們玩耍的“保留節目”。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物理係,經過6年的學習,1962年,他師從盧家錫,進入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工作。
在中科院物質結構研究所,陳創天開始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枯燥無味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陳創天每天工作到深夜12點,一直到他60歲那年。在20世紀60年代末,陳創天用來計算的隻有手搖計算機,夜深人靜時,為了降低那台手搖計算機發出的聲音,他給手搖計算機墊上棉墊,並把門窗關緊,以便不影響他人休息。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探索,陳創天和他的研究組及合作者一起,相繼發現了一係列舉世矚目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陳創天為了擴大這些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應用和在國外的知名度,陳創天多次到外國著名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由於BBO、LBO晶體的優異非線性光學性能,這兩種晶體已在激光高技術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是目前具有工業應用價值的四個非線性光學晶體中的兩個,並分別獲得1987年度和1989年度美國十大最佳激光產品稱號。2002年,在東京,他同東京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通過連續幾個不眠之夜,終於使用KBBF晶體的棱鏡耦合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Nd:YV04激光的6倍頻諧波光和Ti:Sapphire激光的4倍頻和5倍頻諧波光輸出,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很大反響。
付出是艱辛的,結果也是令人欣慰的。陳創天的科研成就受到了世界的矚目。在國際激光領域的幾次大型會議上,他都應邀作了報告。這是中國人的榮耀,是中國科學家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