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跟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當今世界有影響的化學獎也為數不少,美國亞當斯化學獎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美國化學協會獎中的一項,由美國有機合成股份有限公司、美國有機反應股份有限公司於1959年共同設立,並由這兩個機構與美國化學協會有機化學部共同主辦。
美國化學協會獎獎項眾多,多達43種。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項中,屬於化學學科分支的有30種,其餘分屬教育、科普、管理等方麵,亞當斯化學獎便是其中的一項化學分支獎。這些獎項都是用來鼓勵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獎名多冠以美國化學協會獎,其餘獎名一般冠以已故著名化學家的姓名,如亞當斯化學獎、普裏斯特利獎章、A·伯奇藥物化學獎、P·德拜物理化學獎等。
美國化學協會獎由協會直接主辦,或由一些大公司、企業主辦。每年在美國化學協會春季全國大會上頒獎。為了保證每一個達到獲獎水平的優秀化學家不被遺露,每個獎都設有一個推薦委員會,聘請有關專業領域的一些權威與專家進行提名,然後再由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評選委員會由會長指定的5~7名委員組成,這些委員也都是一些化學界的專家學者。
亞當斯化學獎的來曆
亞當斯化學獎以美國有機化學家羅傑·亞當斯的名字命名,表示對他的一種紀念。亞當斯1889年生於美國波士頓,190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12年獲博士學位後,去德國學習了一年,曾在柏林E·費歇爾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這一年的國外學習為他以後一生的事業奠定了基礎,使他成長為美國化學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1913年回國後,亞當斯先在哈佛大學任講師,後又在伊利諾伊大學任講師、係主任、研究教授。在他的努力下,伊利諾伊大學有機化學組發展成為美國30年代最有聲譽的化學中心之一,也成為向美國有機化學工業輸送大批人才的基地,為美國建立龐大的有機化學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亞當斯的一項主要研究課題是有機合成,他合成了許多藥物,如丁卡因就是由他首次合成的。還有他合成的催化劑,後來成為實驗室中最常用的一種催化劑,人們將其稱為亞當斯催化劑。他對具有生理特效的天然產物也一直進行研究,並取得很多成果。此外他還對有機化學理論及美國有機化學工業都作出了很大貢獻,他一生發表了405篇文章。
1921年,亞當斯決定出版一套有機合成專著,每年一冊,刊登由各處挑選的近30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必須在實驗室進行重複試驗,予以核實後才可選登。這套專著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有機合成》,這套書每年出版一冊,後來又改名為《亞當斯年報》,這是一本很有用途的工具書,受到有機化學工作者的高度評價。1949年他又開始組織編寫另一本重要有機化學參考工具書,名字叫《有機反應》,每隔一兩年出版一冊。亞當斯倡議編纂的這兩套書一直而且將不斷出版下去,因為新的合成方法及反應總是在不斷被發現。這兩部書的編者及作者都不領取稿酬,出版者把所得利潤交給一個專設的委員會經營投資,到20世紀60年代時已積累了60萬美元。1957年亞當斯退休時,這個機構設立了以亞當斯名字命名的獎金,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亞當斯化學獎。
亞當斯化學獎每兩年頒發一次,用於鼓勵最廣義有機化學領域研究中作出的最傑出的貢獻。候選人國籍不限。這一獎勵在美國有機化學協會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全國有機化學專題研討會上頒發,獲獎人須在該研討會上發表一篇演講,同時領取一枚金質獎章、一件純銀製品及一筆數額為1萬美元的獎金。獲獎者赴會的差旅費由頒獎機構提供。
世界最有成就的一些有機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獲得過亞當斯化學獎。如1965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人伍德沃德、1969年獲諾貝爾獎的英國人巴頓等。
化學界的領袖人物
羅傑·亞當斯曾經是美國化學界的領袖人物,他的一生培養了獲得博士學位的化學家多達184位,其中包括榮獲諾貝爾獎的斯坦利和最早發明尼龍的卡羅瑟斯等人。我國化學家中有7位曾受過他的指導,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的學生起草的論文稿,許多他都要逐字逐句修改以後才拿出去發表。他對學生說:“大學本科的教學和研究都屬於基礎教育。將來在工作中,還要依靠自己不斷地閱讀新的文獻,要跟上化學學科的新發展,不斷地跟上去,才能成一個好的化學家”。
亞當斯的研究是多方麵的。為了在常溫、常壓之下進行氫化作用,他發明了用氧化鉑的方法,這是有機化學裏比較簡單而又容易實行的方法。現在,化學書上都稱之為亞當斯催化劑。他也用了很大的精力以降解法研究菊科植物。他還合成了惹卓堿,一直到1953年才研究清楚這種生物堿的全部結構。
在藥物化學方麵,他合成了抗麻風病的藥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他的研究成果,使美國能生產大量的局部麻醉劑。
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亞當斯就對立體化學感興趣,後來又專門對聯苯類、烯類和芳胺類的立體異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這方麵的研究,大大豐富了理論有機化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以後,亞當斯教授被公認為美國化學界的領袖。1941年羅斯福總統任命他為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他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發明局的成員,外國經濟管理局首席委員。1946年他被派到柏林,做美國占領區科學總顧問。
盡管有這麽多本職外的工作,亞當斯還是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根據他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學生的回憶,他每一個月至少要回實驗室來一次。他的大多數學生都還記得,亞當斯教授有時晚上還來實驗室,了解學生進行研究的情況。
現代有機合成之父
在眾多的亞當斯化學獎獲獎者中,有一位化學家如同一顆耀眼的明星,照耀在亞當斯化學獎的領獎台上,他就是美國科學家伍德沃德,人稱“現代有機合成之父”。
伍德沃德1917年出生於美國波土頓,從小喜歡讀書。16歲時,伍德沃德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在全班學生中,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素有“神童”之稱,學校為了培養他,為他一人單獨安排了許多課程。他聰穎過人,隻用了3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的全部課程,並以出色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伍德沃德獲學士學位後,直接攻取博士學位,隻用了1年的時間,學完了博士生的所有課程,通過論文答辯獲博士學位。從學士到博士,普通人往往需要6年左右的時間,而伍德沃德隻用了1年,這也許是最快的曆史記錄。
伍德沃德伍德沃德是本世紀在有機合成化學實驗與理論上,取得劃時代成果的有機化學家,他以極其精巧的技術,合成了皮質酮、馬錢子堿、利血平、葉綠素等多種複雜有機化合物。據不完全統計,他合成的各種極難合成的複雜有機化合物達24種以上,所以他被稱為“現代有機合成之父”。
1965年,伍德沃德因在有機合成方麵的傑出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後,他並沒有因為功成名就而停止工作,而是向著更艱巨複雜的化學合成方向前進。他組織了14個國家的110位化學家,協同攻關,探索維生素B12的人工合成問題。伍德沃德合成維生素B12時,共做了近千個複雜的有機合成實驗,曆時11年,終於在他去世前幾年成功了,完成了複雜的維生素B12的合成工作。1981年,參與合作的科學家中,有兩位同獲諾貝爾化學獎。因為當時伍德沃德已去世2年,而諾貝爾獎又不授給已去世的科學家,所以學術界認為,如果伍德沃德還健在的話,他必是獲獎人之一,那樣,他將成為少數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