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設立,每年頒發一次,授予為造福人類作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獎品包括一張獎狀、一枚紀念獎章和一筆10000美元的獎金。1987年,我國著名的中西醫結合泌尿科專家劉猷枋獲得此獎,所發的獎狀題詞為:授給劉猷枋博士,表彰其廣博學識、科學業績。獎狀上還有世界文化理事會主席查爾斯·坦弗德的簽字。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以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表示了對他的尊敬與紀念。愛因斯坦是世界公認的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以這樣一個科學巨星的姓氏命名的世界科學獎作為一種榮譽,激勵著世界科學家們為之奮鬥,並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也使這項科學獎成為國際物理界很有威望的大獎。
戴草帽的博士
愛因斯坦的一生,在宇宙學、統一場論、物理學哲學問題等許多方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這是人類對於自然界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對批判牛頓力學的形而上學體係,揭示空間與時間的辯證關係,加深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愛因斯坦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論,提出關於光的量子概念,並用量子理論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比熱等,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1921年,愛因斯坦以他在理論物理方麵的成就,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人說:“愛因斯坦一生的科學成就,讓他至少能獲7次諾貝爾獎。”這話一點也不假。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科學上作出不朽的貢獻,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又是一個簡樸而又粗心的人。他曾經因為樸素的打扮,而得到“戴草帽的博士”的雅號。那是1909年7月7日,正值瑞士的日內瓦大學建校350周年。這一天,瑞士聯邦總統親自來到日內瓦大學,要給上百個科學家頒發博士帽。
不巧,那天下起了大雨。在大雨之中,許多嘉賓都坐著馬車,穿著筆挺的燕尾服或者是中世紀的繡金長袍,頭戴平頂絲帽而來。這時,在大雨中走來一個人,卻穿著一身很普通的衣服,頭戴一頂大草帽,步行到日內瓦大學。看門人不肯放他進去,直到看了請柬,才明白這位正是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頒發學位證書和博士帽時,第一個被喊到名字的,便是身穿便服頭戴大草帽的愛因斯坦。大家見了他這副模樣,都笑著給他一個雅號:“戴草帽的博士”。
一天,愛因斯坦剛到普林斯頓大學時竟忘記了自己的住址,但他想到了打電話問校長的辦法,於是致電給校長辦公室,校長秘書抱歉地回答說:“校長電話不能給,除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平靜地回答:“我就是愛因斯坦,但我不知道如何回家了。”
還有一次,比利時國王和王後邀請愛因斯坦去作客,愛因斯坦隻穿了一雙舊皮鞋,披了一件破雨衣就去了。到火車站去迎接的人沒有認出他,回來向國王報告說“教授沒有來”。可過了半小時,愛因斯坦自己步行來到王宮,那人見了,才知道愛因斯坦穿著像普通人一樣,一點也不像自己所想像中的教授樣子。逝世前,愛因斯坦留下遺囑:“不發訃告,不舉行公開葬禮,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
他不是神童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古城烏爾姆的猶太人的家裏。小時候,他對大自然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常想雨為什麽會從天上落下來?月亮為什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在他四五歲的時候,身為電器作坊小業主的父親給他看一個羅盤,結果他抓到手怎麽也不肯放!
但愛因斯坦並不是個早慧的孩子,到4歲時,他還不太會說話,而他的妹妹已經可以喋喋不休了。他也不喜歡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起跑瘋打鬧,尤其厭惡小夥伴們酷愛的軍事遊戲。大部分時間,他都是一個人躲在一邊安靜地玩積木,耐心地搭出鍾樓、教堂、市政廳等建築模型來,還常常自己創造出許多玩法。比如,他喜歡用卡片搭房子,能一直搭到十四層樓高。他看著自己的“建築”時,便感到創造的快樂。
童年時的愛因斯坦與他的妹妹在一起愛因斯坦的叔叔是一個對科學有強烈興趣的人,與愛因斯坦的父親一同經營小電器廠。在電力工業剛剛興起時,他們便開始生產發電機、弧光燈、白熾燈和電話。在叔叔的影響下,愛因斯坦從小對動手的技術和抽象的數學都非常感興趣。10歲以後,當地的一位醫科大學學生塔爾穆德每周末到愛因斯坦家做客,常常給小阿爾伯特帶些科學和哲學的書籍。
愛因斯坦在12歲的時候,得到一本歐幾裏得平麵幾何。書中說,三角形的三個高相交於一點。愛因斯坦經過反複求證,果真那三個高相交於一點,他開始對數學發生了興趣。從12歲到16歲,愛因斯坦認真學習數學,弄懂了微積分原理。
17歲時,愛因斯坦考入瑞士蘇黎世工業專科學校。21歲時畢業,當中學教師。後來,他到瑞士聯邦專利局當專利審查員。專利審查員的工作,簡單而且程式化,他每天花三四個小時,有時隻用一小時,就把一天的工作全部做完了。可是,專利局規定工作人員不許隨便走開,也不允許做別的工作。愛因斯坦很不習慣,他想出一個辦法:把書放在抽屜裏看。一旦局長走過來了,他把身體朝前一挺,推上抽屜,局長就無法發覺。他還不斷地研究物理學,把計算出的結果塞進抽屜裏。
愛因斯坦珍惜時間,他對青年人說:“等你們60歲的時候,你們就會珍惜由你們支配的每一個鍾頭了!”然而,愛因斯坦也很注意合理的休息。他的寫字桌旁就有一架鋼琴,屋角裝有一台銅製的望遠鏡。他覺得用腦過度了,就彈一會兒鋼琴,或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愛因斯坦常用鋼琴彈貝多芬或巴赫的曲子。愛因斯坦從6歲起就跟人學拉小提琴,13歲時就會拉一手好琴。愛因斯坦還喜歡唱《花園小夜曲》,或者朗讀詩人海涅的作品《哈茨山旅行記》。他也很喜歡騎自行車、爬山、劃船。
一生最大的錯事
就是這樣一位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卻一直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事”而愧疚。愛因斯坦究竟做錯過什麽事呢?
原來,1917年,也就是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恒態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現引力場方程的宇宙解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也就是說宇宙要麽膨脹,要麽收縮。由於物理直覺上的偏見和數學運算上的失誤,愛因斯坦決不放棄靜態宇宙的概念,為求得一個靜態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進一個“宇宙項”。這個結論在當時既符合宇宙學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觀測事實。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裏德曼求出了這個方程的另一個動態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一解。從數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然而,愛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這個結果,堅持他的靜態宇宙模型觀。
兩年後,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遠距星雲的觀測,發現遠距恒星發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象,離地球越遠的恒星光譜線紅移程度越大。這說明恒星在遠離地球而去。哈勃的發現支持了弗裏德曼等人的動態宇宙模型,也改變了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愛因斯坦把堅持靜態宇宙模型的失誤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事”,並收回了對弗裏德曼等人的批評。
一位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能勇於承認自己的失誤,說明了愛因斯坦有著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坦蕩胸懷。這也正是愛因斯坦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