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固定電話已進入千家萬戶,手機更是比比皆是。電話及相關的通信與信息技術在現代的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電話這些現代通信設備,人類現在的生活該是多麽的糟糕!為了表彰和激勵那些獻身通信科學技術事業,並取得卓越科學成就的科學家,在1974年“無線電之父”馬可尼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人們設立了馬可尼國際研究基金獎。
這一獎勵以著名的無線電發明人馬可尼的名字命名,馬可尼是一名意大利科學家,生於1874年。1901年他實現了從英國到加拿大長達3440千米的無線電跨洋通訊,從此使人類進入全球通信時代,他也因此被譽為“無線電之父”。1909年,馬可尼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所以,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世界通信與信息技術領域的科學大獎,可謂相得益彰,既能激勵人們不斷為發展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而奮鬥,也很好地紀念了馬可尼在科學發明和工程技術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紀念他在應用這些發明成果造福人類方麵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馬可尼國際基金獎每年頒發一次,獲獎者可獲得研究員資格,同獎給25000美元的獎金和馬可尼雕像的複製品一件。作為受聘研究員,獲獎者將被委托從事重要的創造性工作,在如何應用通信科學技術造福人類方麵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所獲獎金也必須用於這一學術研究工作。獲獎者還將應邀就委托的研究項目作一次公開講座。
馬可尼國際研究基金獎是一項國際科學技術獎,對獲獎者的國籍、宗教、種族、性別、年齡等都沒有任何限製。它在通訊領域有很大的影響力,被視為通訊科技界的諾貝爾獎。馬可尼是怎麽發明無線電的?他的背後又有什麽神奇的故事呢?
追逐兒時的夢想
1874年,馬可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城。小時候,馬可尼就對物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一個人躲在父親莊園的小樓上,獨自擺弄一些電圈、電鈴等小玩意兒。有一次,他的母親被他的表演嚇了一跳:隻見他在樓頂小實驗室裏一按電鈕,樓下客廳裏便響起一陣鈴聲,而令人奇怪的是樓上與客廳並沒有導線相連。第二年夏天,他又把試驗引向室外,在花園裏進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電波傳遞試驗。到了秋天,他已經可以把電波的傳遞距離延長到1.7英裏。
馬可尼這一係列成功,自然是馬可尼鑽研的結果,可也離不開赫茲對他的影響。幾年前,他偶爾從一本電學雜誌上看到幾篇介紹赫茲進行實驗的文章,感到非常有趣,於是萌發了一個念頭:電磁波在中間無任何聯係的情況下能從此球跳到彼球,那麽是否能讓它攜帶信息越過田野、城市、國度、洲甚至大洋呢?這樣可以不受電線線路的影響,方便快捷地傳遞信息。
在家裏試驗的成功,極大鼓舞了愛動手的馬可尼,他開始決心在無線電方麵要大幹一場。英國此時在無線電研究方麵比較先進,為了實現理想,22歲的馬可尼在1896年隻身離開了故土,前往英國。
在他前往英國尋求幫助時,英國也有一個慕才如渴的人在四處打聽他的下落,這人是英國郵電總局工程師普利斯博士。博士自己研究無線電多年沒有成功,當他從英國《電氣雜誌》上看到馬可尼申請專利的簡報後,非常想見這位有才華的青年人。所以當經人推薦的馬可尼出現時,普利斯像見了老朋友一樣高興,並留他在郵電總局工作,從各方麵予以大力支持。
在一次介紹無線電報的科普講演會上,普利斯熱情地把馬可尼介紹給大家,並請他當眾做表演。馬可尼把兩個盒子分別放在大廳的兩個角上,這兩個盒子一個是火花式發射機,它可以發射輻射波長是1~1.5米的電磁波;另一個是帶繼電器的金屬屑檢波器。馬可尼守著接收機,讓一個聽眾當場發報,當這個聽眾按下電鍵的時候,馬可尼麵前的盒子上的電鈴立刻就發出了響聲。觀眾為此讚歎不已,馬可尼也由此名揚全英國,其研究得到了英國政府的資助。
風箏升起天線
1900年,馬可尼在普爾杜建立了第一座大功率發射台,采用10千瓦的音響火花式電報發射機,開始了他建立歐洲和美洲無線電通訊的龐大計劃。盡管當時許多人斷然否定它成功的可能性,但馬可尼堅信科學試驗能探索真理、解答難題,於是加緊進行他的研究工作。
1901年12月10日,馬可尼在紐芬蘭放起一隻六邊形風箏,引著天線升向天空,這個天線預計可接收來自美洲的信號。12月12日,預定的通訊時間到了,馬可尼坐在小山的一座鍾樓內,手握無線電聽筒,屏息等待著大西洋彼岸發來的信號。突然,三下微弱的“嘀嘀”聲傳入耳朵。終於成功了!由於馬可尼在無線電通信方麵所做的貢獻,他榮獲了1909年的諾貝爾獎。
人的大腦藏有無數科學奧秘
這項偉大的發明一問世,就開始顯示出它的“威力”。1909年,一艘汽船發生事故,遭到毀壞而沉入海底,這時,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通信起了重大作用,正是借助無線電通訊發出的信息的幫助,除6個人外,船上其他人員全部得救。無線電通訊技術迅速得到發展,現在,無線電通信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被廣泛應用於新聞宣傳、娛樂、軍事、科研及其他領域。正因為如此,盡管馬可尼隻是一位發明家,但他的名字卻著稱於世,甚至盡管馬可尼沒有發明電視,但是有人認為無線電的發明是電視發明的一個重要先兆,因而把發明電視的一部分功勞也歸功於馬可尼呢。
製造天才大腦的實驗
馬可尼國際研究基金獎自設立以來,已有多位學者專家獲得此獎,例如被譽為“光纖之父”的知名華裔學者高錕,就曾獲得此項大獎,他是一位在光纖理論等科學領域獲得29項專利的專家。而同樣獲得此獎的艾倫·史萊德博士的研究就更神奇了,這位澳大利亞專家正在開展的實驗是製造天才大腦!
米開朗琪羅、愛因斯坦、普希金,他們都是無可否認的藝術、科學、文學巨匠,人們習慣性地把他們稱為天才。但在艾倫·史萊德博士看來,其實天才都是有些偏離常規的人。他們的某些素質特別發達,某些素質則被抵消,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與人交往;普希金有某種程度的精神分裂;米開朗琪羅則有孤獨症。如果把正常人大腦中某些不良素質過濾掉,而把良好的素質保留並激發出來,那麽就可能人為製造出“天才”來。
艾倫·史萊德博士於是開展了如下實驗:針對實驗者的具體情況,用特定的儀器,讓人腦某個區域人為受到損傷,於是實驗者就會突然表現出某一方麵的天分,從而“製造”出一個某方麵天才的大腦來。
這種危險的實驗辦法會不會把人腦燒壞?如果使用某種人工手段暫時抑製正常人腦部某部分的功能,真的能激發他們的潛能嗎?科學家經過實驗,證明這個辦法真的有一定可行性。艾倫·史萊德博士成功地進行了這種實驗,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人都可以通過這種辦法,受到激發從而產生某方麵的才能。
當然,這種實驗是具有相當危險性的,跟一些為了科學敢於獻身的科學家一樣,史萊德博士為了實驗能成功,就曾親自接受過這種實驗——在腦部的某個特定區域接進磁脈衝,激發腦部潛能。史萊德博士因此被封為澳大利亞“十大創造性頭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