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章 世界生物多樣性領導獎

  世界生物多樣性領導獎是國際上專門針對世界生物多樣性這一新興學科設立的最高獎項,1995年,美國貝基金會和保羅基金會有感於此新興學科的重要性,為了促進這一學科的發展,更好地保護地球的生物,於是他們聯手發起,組織了世界上10個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領先的著名科研單位一起,設立了此項科學大獎。這兩個基金會聯合的10個科研單位包括哈佛大學、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耶魯大學、密蘇裏植物園、海洋生物學研究室(馬薩諸塞州)、洛杉磯自然曆史博物館、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聖達菲研究所、聖地亞哥動物學會和野生生物資源保護協會等,這些單位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均走在世界前列,因此,這一獎項一設立,便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世界生物多樣性領導獎由這兩個基金會負責頒發,每三年一屆,該獎項麵向個人,獎勵每位獲獎人18萬美元,以表彰獲獎者在此領域取得的科學成就。2002年,世界生物多樣性領導獎首次授予亞洲科學家、我國學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亞平,從而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領獎台上,留下了中國人的身影。

  野生動物十多年來,張亞平致力於研究動物的進化曆史和遺傳多樣性,在分子水平係統內澄清了一些重要動物類群的深化之謎,與同事們建立起中國最大的野生動物DNA庫。評獎委員會認為,張亞平的工作有助於提示動物的遺傳多樣性與物種瀕危的關係,為製訂有效可行的保護計劃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中國主要家養動物的起源、不同民族人群基因多樣性的研究、提示人類的擴散與遷移曆史,也提供了新的線索。

  小鴿子引發的興趣

  張亞平對研究動物的興趣,來源於他小時候曾養過的一對小鴿子。鴿子每天飛出去又準時飛回,即使把它們帶到很遠的陌生地方,它們仍能飛回家,這種習性激起了張亞平極大的好奇。源於這種好奇心,張亞平開始對五彩斑斕的動物世界產生濃厚的興趣。1986年,張亞平從複旦大學生物係畢業,畢業後,他沒有像大多數人選擇的那樣留在繁華的大都市,而是回到了素有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美譽的家鄉——雲南,選擇了昆明市郊的“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研究實驗室”,師從著名遺傳學家施立明先生,從事動物遺傳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張亞平一直致力於研究動物和人的進化曆史和遺傳多樣性。

  張亞平回憶當初的選擇時說:“我十分喜歡動物遺傳學。大學畢業之前,我查了些文獻,看到一些施立明的文章,覺得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的研究方向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雲南又是一個動物王國,為我將要做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一種機遇。”此時,施立明領導的實驗室已是國內動物染色體進化做得最好的實驗室。因為張亞平是學生物化學的,有著分子生物學方麵的專業知識,所以施立明院士果斷地把實驗室開辟分子遺傳學方麵的研究工作交給張亞平。於是,一個大學剛剛畢業,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肩負著恩師的信任與器重,從零開始探索新的實驗領域。

  許多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沒有提取DNA微量樣品所必需的微量移液槍,張亞平就用微量注射器和燒杯來代替。每當做完一個實驗,滿室亂成一團,大量的燒杯需要一個個仔細清洗,條件非常艱苦。正是用這種原始又艱苦的方法與設備,年青的張亞平完成了當時還沒有人係統做過的“獼猴屬的線粒體DNA的多態性研究”。

  有意思的研究

  1994年,正在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協會分子遺傳學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的張亞平,突然接到導師施立明院士因病逝世的噩耗,為了讓導師領導的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研究實驗室的工作繼續下去,張亞平繼承導師遺誌,毅然攜家回到昆明,出任該實驗室主任。他立足於西南的少數民族和動物資源優勢,通過重要的科學問題與特色資源的有機結合,逐漸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研究特色,邁入了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的前沿,由此帶領實驗室的同事們刻苦工作,很快使實驗室走出低穀。

  張亞平的研究非常有意思,是他和瑞典研究小組一起證實,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遺傳基因,它們實際上是一家子,全世界各地的狗,老家的老家都在東亞,是到後來才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而且,狗今天的認知能力已遠遠超過其他物種。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曾將這些發現作為封麵文章予以發表。

  他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深入研究靈長類、食肉類、兔形類和齧齒類的進化,在國際上建立了第一個較為全麵的熊超科分子係統樹,闡述了大熊貓等的進化地位。他們發現漢族人群中存在明顯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點是,南方群體間的差異較大,北方群體間的差異較小;而且南方群體中保留有較北方更多的古老類型。

  他係統地研究了我國許多瀕危和非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發現遺傳多樣性的缺乏與物種瀕危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他們將這種現論成果用於幫助和指導遺傳多樣性保護的實踐工作,如鑒定大熊貓的“家譜”,參與大熊貓的異種克隆研究,負責其中重構胚的分子鑒定,這項科研成果被評為1999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1965年出生的張亞平,是我國目前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到目前為止,年輕的院士已培養出了幾十個博士、碩士,他的研究生中有的已超過他當年的同期水平,不少學生獲得了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優秀獎或其他院級的冠名獎學金。他至今還記得導師施立明說過的一句話:“如果對研究沒有濃厚興趣,最好趁早改行。”現在,他也用同樣的話告誡他的學生。他說:“興趣能激發人的靈感和窮追不舍的動力。科學研究雖然十分辛苦,但隻要有興趣,你願意為它付出很多,甚至是畢生的心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