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島素,很多國內外的著名科學家對這一重大科學成就都給予了肯定,認為是當年諾貝爾獎的大熱門、最有力的競爭者,而我國也正式提出申報,但是這一重大成果還是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不過,在諾貝爾獎這一科學巨獎的領獎台上,也不乏華人科學家的身影。
用普通話發言
楊振寧和李政道是美籍華人科學家,他們是令人羨慕的。令人羨慕的不僅是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更令人羨慕的是他們的工作在驚人的短時間內贏得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可,他們從發表論文到獲得諾貝爾獎,隻有短短的一年時間,一年之內就獲得諾貝爾獎,這簡直是奇跡,這在諾貝爾獎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他們也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年紀輕輕,就敢於向物理學領域的“金科玉律”發出挑戰,並最終創造科學上的新神話。
當楊振寧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時,他當時的身份還是一個中國公民呢。在領獎儀式上,楊振寧深情地用中國普通話大聲說:“我雖然是獻身於現代科學,但我對我所承受的中國傳統和背景,引以為自豪!”
楊振寧1944年,楊振寧在清華大學取得了科學碩士學位。第二年,他憑獎學金赴美留學。舊中國大學的實驗設備十分落後,楊振寧剛進美國芝加哥大學時,許多先進儀器從未見過,一些外國學生對他冷嘲熱諷。但是,楊振寧深信中華民族的子孫決不會比外國人笨,他說:“這有什麽了不起?頭一次見它是陌生的,第二次、第三次再見不就熟悉了!”在知識的百花園中,他像蜜蜂采花釀蜜那樣辛勤,不知疲倦地廣汲博取。1948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並被邀請留校任講師。第二年,他轉到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學術研究所工作。27歲的楊振寧,才華橫溢,醞釀著學術研究上的新突破。導師主動提出與楊振寧合作攻關,共同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結構模型,這為以後楊振寧打開基本粒子的大門鋪平了道路。
1954年,楊振寧的導師病逝以後,他又與另一位物理學家合作,提出了規範場理論。這種理論,對研究自然界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顯示出越來越大的重要性。世界科學家公認:近代理論物理學在某些領域的發展,與楊振寧的名字是分不開的。在讚揚聲中,年輕的楊振寧並沒有自我陶醉。相反,他像一隻矯健的雄鷹,越飛越高。當時物理學上有一條定律叫做“宇稱守恒定律”,被認為是最權威的法則之一。楊振寧在深入探討中,發現這條別人不敢懷疑的“金科玉律”有許多疑點,便決心向權威挑戰。於是,他和李政道合作,用科學實驗的事實去推翻“宇稱守恒定律”。1956年,他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打破了曾被認為不可動搖的“宇稱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理論得到迅速的發展。科學家們心悅誠服,一致認為,這是近代理論物理學上最重大的發現之一。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年,34歲的楊振寧還獲得愛因斯坦科學獎,美國科學界讚譽他是“最傑出的青年之一”。
以為隻是一場玩笑
1997年10月15日淩晨,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在睡夢中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打電話的是他的學生,那學生激動地說道:“朱先生,恭喜您獲得諾貝爾獎!”還在睡夢中的朱棣文以為是哪個學生的惡作劇,於是漫不經心地回答道:“開什麽玩笑!”
朱棣文可是,剛剛放下電話,一名記者又來電話問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感想,他還是不信,隻好說:“沒有什麽特別的感想!”後來電話不斷打進來,直到自己所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有關人員告訴他,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已在互聯網中傳開了,朱棣文這才相信獲獎是真的。
朱棣文不輕易相信自己獲獎,這與他平時為人非常謙遜有關,他從事研究工作總是如癡如醉,很入迷,這也怪不得他對獲獎一事以為隻是一場玩笑。即使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他仍然平靜得異平尋常,他說:“獲獎隻是說明我的運氣比較好。想想看有這麽多比我傑出的科學家都沒有得獎,我便不會把它看得太重。我不希望因這個獎勵打斷我的時間表,我仍會像往常一樣地去學校上課。”
那朱棣文是憑什麽成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呢?原來,朱棣文是最早發明出利用“激光冷卻”來捕捉原子方法的人。什麽是“激光冷卻”技術呢?科學家為我們打了個通俗的比方:一個行進中的小球速度非常快,快得你無法看清它,當然就更談不上研究它,你如果用高壓水槍迎麵噴出一股水柱,隻要力量相當,它就可以相對靜止下來,讓它懸浮在空中,你想怎麽看就怎麽看,讓你看個夠。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成就,這項成就,可使科學家在前人所無法到達的領域內操控物質,這項成果可以進一步發展太空導航係統,能夠更準確進行地麵衛星定位,利用這一技術製造更精確的原子鍾,還可用這一技術製造原子激光束來測定萬有引力。為此,朱棣文從1976年起整整艱辛奮鬥了20年的時間!
農民的兒子獲大獎
一位中國農民的兒子,憑著自己對科學的執著追求,獲得諾貝爾獎。他就是華人科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崔琦教授。
崔琦1939年出生於河南寶豐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就是這樣一位農民的兒子,因為“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獲得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他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係的教授。一個工程係的教授居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在諾貝爾獎獲獎史上很少見。由此可見崔琦能夠獲得科學界最高榮譽,肯定是作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付出了非同一般的艱辛。
崔琦崔琦最喜歡的格言就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認識他的人都說:“崔琦教授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學者,他處處體現出傳統的中國讀書人的謙虛、踏實以及好學的作風,完全沒有美國和西方那些‘以我為中心’以及急功近利的態度,的確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1999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崔琦語重心長地說,自己教書30年來接觸的許多人都是在中國長大的理科學生,他們往往缺乏自信,而且往往要知道會有什麽樣的收獲才去做。相反,歐洲學生具有冒險精神,隻要認為很有意思、很好、很有挑戰性,就會踏踏實實地去做。在演講後與學生交談中,大學生們最想從這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師口中得到一條成功的“捷徑”,然而,崔琦從始到終的回答都是“堅持”兩個字。
人們期待著更多的黃皮膚黑眼珠的炎黃子孫榮膺諾貝爾獎,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