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蚊子,盡管其貌不揚,但它幾乎無處不在,瘋狂叮咬人類。自有人類以來,小小蚊子曾一次又一次奪去了數以千計的鮮活的生命,甚至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場戰爭的勝負、一項工程的進展。蚊子之所以如此厲害,倒不是它那根可怕的小針,而是它是傳播疾病的“凶手”。蚊子最常傳播的疾病是瘧疾,這種疾病傳播快,又比較隱蔽,常間歇性地發冷發熱,大量破壞紅血球,使人類的身體漸漸衰竭,直到死亡。
蚊子傳播疾病的危害如此慘烈,必然會引起科學家的關注,迄今為止,世界上至少有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跟蚊子有關,他們獲得科學巨獎,多多少少都是因為小小的蚊子。
第一個因蚊子獲獎的人
在這場人類抗擊蚊子的生物戰爭中,首先應該提到法國軍醫拉弗朗。拉弗朗是法國一名普通醫師,後來成為有名的寄生蟲學家,並建立了熱帶醫學實驗室,對熱帶病,尤其對原蟲病,包括錐蟲病、利什曼病等疾病的研究有重大的影響。當然,這都是後話。
1878年,身為軍醫的拉弗朗被軍方派到當時的法屬殖民地阿爾及利亞,負責研究那裏的瘧疾。拉弗朗到了阿爾及利亞以後,不負眾望,深入細致地解剖、觀察了許多瘧疾死者的屍體。經過兩年多的反複比較、仔細研究,終於確定了瘧疾是由一種產生在患者紅血球中的原蟲引起的。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種原蟲是怎樣到紅血球裏去的,又是如何由一個病人傳給另一個病人的。
羅納德·羅斯這個研究的接力棒,傳到英國醫生羅納德·羅斯手裏。羅納德·羅斯(1857-1932)是英國微生物學家、熱帶病醫師,曾任英國利物浦醫學院教授、倫敦英王學院醫院熱帶病醫師。羅斯的父親是英國駐印度殖民地的一名將軍,羅斯在印度出生,回到英國讀完醫學院以後,又於1881年回到印度行醫,當時不管是印度居民還是英國軍隊,都被瘧疾折磨得苦不堪言,所以羅斯十分注意研究瘧疾。由於此時拉弗朗已經公布了自己的發現,羅斯便認為自己的研究目標就應該是蚊子與原蟲的關係。每天,羅斯在行醫的工作之餘,就是捕捉、解剖蚊子,他仔細觀察了無數的蚊子,做了許多實驗,終於在1897年8月20日,他有了重大發現。
正在叮咬的蚊子
羅斯在一種“按蚊”的胃裏,找到了拉弗朗報告的那種瘧原蟲。1898年,羅斯成功地用“按蚊”胃裏的瘧原蟲引發鳥類的瘧疾,並且證實隻有雌性“按蚊”才會傳播瘧疾。本來,他想用同樣的方法引發人類瘧疾,以便為他的研究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可惜沒有成功。1899年,離成功還差一步的羅斯退休了。於是,他研究課題的最後一道接力棒,被一組意大利醫生接了過去,他們證實蚊子在吸吮瘧疾患者的血液時,把瘧原蟲吸到胃裏,在叮咬健康人時,又把瘧原蟲注入健康人的血液裏,使健康人患瘧疾。
為了表彰羅斯的傑出貢獻,1902年,著名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桂冠戴到他的頭上。5年以後,曾研究過蚊子的拉弗朗也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雖然相比羅斯的得獎,這個獎來得遲了點,但拉弗朗的功績畢竟沒有被埋沒。
還有一位奧地利醫生,名叫瓦格納·賈雷格,獲獎也跟蚊子有間接的關係。瓦格納·賈雷格因為成功用瘧疾發病時的高燒,來治療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癡呆症,也意外地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瓦格納·賈雷格生於奧地利。1880年獲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883年在一家精神病院任職,從而對精神病學產生了極大興趣。1887年他發表論文,建議在精神病患者體內感染瘧疾以引起熱病,起到治療精神病的作用。不過,這種方法過於冒風險,所以他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裏始終未曾試用過。
米勒殺死了蚊蟲也害了人類
盡管科學家發現了瘧疾的起因跟蚊子有關係,但到1930年,瘧疾還是再一次使1000萬人生病,300萬人喪生,人類損失慘重。直到1939年瑞士化學家米勒發明了DDT,用它來殺滅蚊子蒼蠅等害蟲,情況才有所改變。
米勒1925年在巴塞爾大學化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被瑞士奇吉公司聘為藥劑師。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1935年公司要求他篩選一種強效低毒的農藥。當時已經取得專利的殺蟲劑很多,但實際上能用的幾乎沒有,米勒決定製出一種有效的劇毒農藥來,但他一直沒有想出好的辦法。
一天,他收到妹妹的來信,信中說老家農村又鬧蟲災了,特別是蚊子既大又多。這時他突然想起了“以毒攻毒”的辦法。他決心按這個思路來試製新的殺蟲劑。他以理想的殺蟲劑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並為理想的殺蟲劑規定了七項指標:1.對昆蟲有劇毒;2.毒性發作迅速;3.對溫血動物和植物毒性極小或完全無毒;4.沒有刺激性,沒有臭味;5.殺蟲譜盡可能廣泛,不隻局限在殺蚊子上;6.作用時間長,即化學性能穩定;7.價格低廉。米勒的實驗設備相當簡陋,他對幾百種藥物,進行了近四年艱苦的篩選試驗,終於在1939年9月製出了DDT。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這種殺蟲劑對家蠅和蚊子有驚人的滅殺作用。當時他認為DDT,除第二條外,其他六條指標都能滿足。接著他又製備出DDT的各種衍生物。經過多次仔細審查,DDT對害蟲的滅殺效力才被化工界承認,又在製造工藝方麵作了反複多次的改進之後,於是在1942年DDT正式投放市場。
1943年美國農業部試驗用DDT殺滅馬鈴薯甲蟲,證實了DDT具有很好的殺蟲效果。1944年1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戰役中,虱傳斑疹傷寒流行,每天出現60例新病人,官兵們處於絕望之中,這時運來了DDT,在三周內為130萬人滅了虱,斑疹傷寒的流行頓告平息。3個月後,在日本出現類似病情,也是靠DDT大顯身手,才得以轉危為安。
以後DDT作為一種農藥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成為農民神速戰勝田禾蟲害的得力手段。同時,在醫療衛生方麵,DDT則是根絕傳染疾病的害蟲的良藥。所以,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在醫療衛生實踐中,DDT都顯示了科學的力量,它為農業的豐收和增產,為傳染病的有效防治,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948年,米勒因製出DDT及其化學衍生物,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那時在人們的心目中,DDT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殺蟲藥物。其無害性是以這樣一些事實為依據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把DDT粉劑撤到成千上萬的士兵、難民、俘虜身上,以滅虱子,十分有效,而人體卻沒有受到傷害。於是人們想當然以為,這麽多人與DDT打過交道,沒有遭受危害,可見這種藥物對於人是有益而無害的。但是,誰也沒想到的是,人類後來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DDT對生物和人體其實是有害的。DDT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大量殺滅益蟲。同時,對人體也間接產生極大的危害性。而且,自20世紀40年代來,人們從世界各地陸續發現,在使用了幾年DDT之後,許多昆蟲,像蒼蠅、蚊子、臭蟲、跳蚤、虱子等都有了抗藥性。1960年,在美國列出65種農業害蟲對DDT之類的藥物具有抗藥性。DDT消滅害蟲的有效性已不像當初那麽靈驗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國各地陸續停止生產和使用DDT。到70年代,DDT已是世界各國明令宣布的禁用品。而科學家們又製作出了新的一些毒性較低的化學殺蟲劑,而且開辟了製作對人無害的生物農藥的新方向。DDT自此由靈轉變到不靈,由功臣變為禍首。
DDT的汙染現在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2001年,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公約》,公約規定,簽約國家需在25年之內停止或限製使用12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DDT名列其中。我國也在1983年停止了DDT的使用。
甚至有人因此提出:1948年頒發給米勒的諾貝爾獎是否是“誤獎”?當然,不管怎麽樣,作為化學殺蟲劑的先驅者,科學家米勒的曆史貢獻還是不容抹殺的。
小小的蚊子,竟先後使4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