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諾貝爾獎舉辦了自設獎以來的第一屆頒獎大典,誰是第一屆的“科學寵兒”呢?範特霍甫(1852~1911)就是其中之一,他“因為有關溶液滲透壓強和化學動力學研究成果”,獲得首屆的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
闖了大禍
範特霍甫範特霍甫是荷蘭物理化學家,1852年8月30日,他出生在荷蘭鹿特丹。這位名醫的兒子,從小就對化學實驗感興趣。有一天,讀中學的範特霍甫從學校化學實驗室外的窗子前走過,他忍不住往裏麵看了一眼,那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實驗器皿、一瓶瓶化學試劑多麽誘人啊!
他的雙腳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要知道,他多麽希望親自動手,讓那些瓶瓶罐罐裏的藥劑產生神奇的反應。“要能進去做個實驗多好啊!”他正這麽想著,突然,發現一扇窗子開著,哈哈,機會來了,小範特霍甫毫不猶豫地縱身跳上了窗台,鑽到實驗室裏去了。他熟練地學著老師的樣子,支起鐵架台,把玻璃器皿架在上麵,便開始尋找試劑。他全神貫注地看著那些藥品所引起的反應,一切都在順利地進行著……
哪知實驗室內的響動,引起了學校老師的注意,誰在實驗室裏呢?老師從窗口望去,天啊,“膽大包天”的範特霍甫正在那兒專心致誌地做實驗呢。這太危險了!要知道,學校是嚴禁學生偷做實驗的。老師沒有驚動範特霍甫,怕他在驚慌中出危險,便繞到門口,把門打開。聽到開門聲,範特霍甫才從“化學實驗夢”中驚醒,他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裏。
“是誰允許你來做實驗的?你好大的膽子!”老師又氣又急,把範特霍甫叫到麵前,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今天犯了什麽錯誤嗎?這件事是要報告校長的,你一定會受處分的。再說出了危險,你的父母也要責備學校。趕快回家,把你的父親找來,我要對他說這件事。”
父親來到後,這位鹿特丹的名醫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對自己兒子不規矩的舉動深為尷尬和憤慨,要知道,在當時,人們普遍存在著輕視化學的偏見。但這位博士父親轉念一想,兒子肯鑽好學,是好事一件,不該過分去責備。於是,把兒子狠狠地教訓了一通後,這位開明的父親把自己原來的一間醫療室讓給了兒子,讓他專心做他喜愛的實驗。就這樣,範特霍甫因“禍”得福,有了自己的小實驗室,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跑到學校實驗室去了。他把父母給的零用錢和從其他親友那裏得到的“讚助金”,全部積累起來,用來購買各種實驗器具和藥品。正是少年時代的愛好與經曆,決定了範特霍甫以後成長為一位著名化學家。
我要教訓他
有一天,在大學裏當教授的範特霍甫坐在大學的圖書館裏,認真地閱讀著一位專家研究乳酸的一篇論文,他隨手在紙上畫出了乳酸的化學式,當他把視線集中到分子中心的一個碳原子上時,他立即聯想到,如果將這個碳原子上的不同取代基都換成氫原子的話,那麽這個乳酸分子就變成了一個甲烷分子。由此他想像,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和碳原子若排列在同一個平麵上,情況會怎樣呢?
這個偶然產生的想法,使範特霍甫激動地奔出了圖書館。他在大街上邊走邊想,具有廣博的數學、物理學等知識的範特霍甫突然想起,答案應當是正四麵體!當然應該是正四麵體!範特霍甫於是提出了碳的四麵體結構學說。但這個新學說與過去的認為有機分子中的原子都處在一個平麵內的理論是相矛盾的,因此,這一新的理論遭到了一些權威人士的反對,當時德國有機化學家哈曼·柯爾比就是其中一個。
這位老科學家可生氣啦,他不遠千裏從德國來到荷蘭,想當麵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哪知兩人見麵經過一番談心後,柯爾比的火氣完全消失了,範特霍甫的新理論完全說服了他,柯爾比這下子不但不責罵範特霍甫,還邀請他去普魯士科學院工作。
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1901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收到的20份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提案中,有11份提名範特霍甫。1901年12月10日,對於範特霍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對於科學界也是一個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次頒發諾貝爾獎,範特霍甫眾望所歸,成為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使範特霍甫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一位偉大的化學家。
送奶工原來是獲獎者
非常有趣的是,範特霍甫創立的碳的四麵體結構學說並不是此次獲獎原因,而是他的另外兩篇著名論文《化學動力學研究》和《氣體體係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正是這兩篇論文才使他獲得首屆諾貝爾化學獎。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範特霍甫獲獎的前幾天,他還在堅持駕著馬車,為自己所生活的德國柏林郊區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呢。多少年來,為了生活,他除了從事化學研究外,還一直經營著一家牧場。在這裏,他親自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刮風下雪,都準時不誤。這裏的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過了,因為和其他牧場經營者一樣,他養了許多牛,並把牛奶賣給當地的居民喝。而當一天早晨,居民們打開報紙,看到“範特霍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後,這才知道這個每天早上駕車為大家送奶的人,竟是著名的化學家,而且還獲得了首屆諾貝爾獎!大家非常興奮,也非常驚訝,相互轉告,並親切地稱他為“牧場化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