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們常常用“染指”一詞來形容某人或某集團插手某事,占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但是對“染指”一詞的由來,就不見得人人皆知了。
“染指”一詞出自《左傳宣公四年》記載的一個故事: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即宋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嚐異味。”……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嚐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従之。夏,弑靈公……
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05年,具體內容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鄭國大夫子宋與子家一同去見鄭靈公。快要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對子家說:“你看!”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隻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不禁搖了搖頭,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動了動食指說:“這有何難,我也會啊!”公子宋爽朗地笑道:“你以為是我讓食指抖動的嗎?這是它自己在動啊。”
聽他這般說,子家定下神來細看了對方抖動的手指,再動了動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食指的抖動與自己食指抖動的狀態不一樣,不由得暗暗稱奇。
公子宋神秘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啦!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嚐到新奇的美味!”
說話間,兩人進宮了,發現廚子正在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隻甲魚特別大,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隻甲魚很大,可以分給好多人吃,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嚐嚐,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對其佩服之至。公子宋一臉的得意。
不明就裏的鄭靈公見這兩人神神秘秘,沒有一點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麽?”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麽靈驗?”便不再說什麽。
一會,大夫們陸續到齊了,用鼎煮熟的大甲魚由廚子裝進盆子,先給鄭靈公,然後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嚐了一口,稱讚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麵前的桌案上什麽也沒有。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看著鄭靈公,鄭靈公正吃得很香,一邊和大夫們說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見子家也吃得起勁,一邊還朝他扮鬼臉。別人吃著,自己隻有看著的份,公子宋一臉的不自在。
是可忍,孰不可忍?子宋是廟堂重臣,如此被戲弄,自然使他很難堪,感覺自己的顏麵徹底掃地了,一氣之下也不管鄭靈公同不同意,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麵前,伸出指頭往裏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這就是後世所稱的“染指”之由來。
子宋的“染指”之舉,無疑後果很嚴重。鄭靈公見子宋如此無禮,氣不打一處來,宣布要殺掉這個小子。
鄭靈公一生氣,後果更嚴重。子宋一看大事不妙,竟聯手子家先下手為強,在這一年的夏天把鄭靈公給殺了,從而造成了鄭國內亂。(子家原本是膽小之人,但迫於子宋的壓力才不得已與之同謀)
《史記鄭世家》(卷四十二)對此事也有詳實的記載:二十二年,鄭繆公卒,子夷立,是為靈公。靈公元年春,楚獻黿於靈公。子家、子公將朝靈公,子公之食指動,謂子家曰:“佗日指動,必食異物。”及入,見靈公進黿羹,子公笑曰:“果然!”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靈公召之,獨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嚐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夏,弑靈公。鄭人欲立靈公弟去疾,去疾讓曰:“必以賢,則去疾不肖;必以順,則公子堅長。”堅者,靈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堅,是為襄公。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曆史故事不僅衍生出被後世用來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的“染指”一詞,而且還衍生出另一個成語--“食指大動”(指美食當前,人的食欲強烈)。不過,前者是個貶義詞,後者卻是個中性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