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努爾哈赤奠定基業的關鍵一戰

  有一個戰役,在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敲響了明朝衰亡之哀鍾,標誌著後金政權的崛起,奠定了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大清之基業。後人修史稱之:“明朝衰亡,後金興起,‘肇於是戰’”。乾隆皇帝回顧先祖征戰史時曾這樣評價此役:“太祖一戰,王基開”。

  此戰役就是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和後金之間一次關鍵性的戰略決戰。此戰中,後金政權創建者努爾哈赤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率領處於劣勢的後金軍,在5天之內,連克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十多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役之後,戰爭的雙方攻守易勢。明朝的力量大衰,不得不由進攻轉入防禦;後金的力量大增,由防守轉入了進攻。

  清太祖努爾哈赤經此一役而名震天下。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族,也就是滿族的前身,靠十三副甲起兵創業,史稱清太祖,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縱橫捭闔,功勳赫赫。為滿族的進步和強盛、曆史的前進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曆史貢獻主要包括統一女真各部、東北地區;創製滿族文字、八旗製度,促進滿族形成;建立後金政權,奠定大清基礎;豐富軍事經驗、推進社會改革等。金庸先生譽之為“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幼年時在明朝遼東經略李成梁家為奴,備嚐人世艱辛。他少有大誌,胸懷天下,決心要統一整個女真,結束其各部落間四分五裂互相仇殺的局麵,開創曆史的新篇章。

  女真族是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在努爾哈赤生活的時代,女真部落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分,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以父祖留下的13副甲胄起兵,開始了充滿艱難險阻的統一女真之一係列戰爭。

  軍事天賦極高的努爾哈赤采取了先內後外、先弱後強、遠交近攻等策略,各個擊破強敵,曆經了兆佳城之戰、馬爾敦城之戰、渾河之戰、鄂爾渾城之戰、克山寨之戰,首先統一了建州女真部落。然後拉攏分化了海西女真中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落,趁機滅掉了孤立的哈達和輝發部落。在解除後顧之憂後,努爾哈赤又進兵進攻比較分散的東海女真,經17年不停進攻,全部征服了東海女真,海西女真的烏拉部也聞風歸降。至此,除葉赫部外,努爾哈赤已征服其它女真各部,占有了東到日本海,西到遼河,南到鴨綠江,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的廣大地區。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軍製,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後來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每旗設一首領,叫固山額真,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平時生產,戰時從軍,每旗可出兵7500人左右,共有兵力6萬餘人,主要是騎兵。通過八旗軍製,努爾哈赤將女真人緊緊團結在一起,保證了生產和戰爭的需要,為女真的崛起提供了製度保證。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建立了後金政權,自稱天命可汗。隨後,努爾哈赤準備進行統一女真的最後一戰--征服葉赫部。這時,大明王朝出來幹涉了。大明長期以來對女真各部的統治策略是分而化之,使其互相對立,從而分而治之。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明王朝因朝政腐敗內亂不斷而無暇顧及,使其有機可乘。但大明無法容忍努爾哈赤進一步坐大,遏製其發展是自然的。

  葉赫部成為海西女真四部(“海西四部”)之一,與大明的關係很密切。因靠近明在當地所設的馬市鎮北關(俗稱北關),故明人有時也稱葉赫部為“北關”。麵對努爾哈赤的磨刀霍霍,葉赫部為避免被其所吞並,也向大明求援。大明立即派出軍隊保護葉赫並向努爾哈赤發出威脅。羽翼未豐的努爾哈赤這時還沒有作好和大明作戰的準備,隻好先隱忍不發,伺機再尋找動手的機會。

  努爾哈赤早就對肆意欺壓女真人的明朝官吏恨之入骨,他的祖父覺昌安當年就是被明軍誤殺的,如今又遭明廷的幹涉,更是怒不可遏。他深知,要征服女真葉赫部,是免不了與明軍一戰的。努爾哈赤開始積極訓練軍隊,積聚糧草,打造兵器,派遣間諜,從各方麵著手進行準備。而明朝則忙於鎮壓內部起義,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遼東明軍雖有10餘萬,但守備極為分散,戰鬥力很差。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覺得時機已到,便於四月十三日向上天宣誓了對明朝的“七大恨”,然後起兵2萬攻明雪恥。

  努爾哈赤的劍鋒直指大明的撫順,撫順守將李永芳望風而降。遼東總兵張承蔭帶著1萬援軍趕到,雙方進行激戰。後金軍作戰勇不可擋,明軍損兵9千後潰敗,張承蔭也被殺死。努爾哈赤又轉攻清河(今遼寧本溪市東北),全殲明軍,殺死守將鄒儲賢。努爾哈赤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攻占了撫順以東的許多明軍據點。努爾哈赤本打算乘勝進攻重鎮遼陽,但得到情報,側翼的葉赫部蠢蠢欲動,而明朝也增兵遼東,於是便見好就收,於九月帶著擄掠的人口牲畜主動撤退,暫且休戰。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一月,努爾哈赤再次出兵,猛攻葉赫部。兩軍交兵,葉赫大敗。努爾哈赤劫走了大量的人口與牲畜,他恐明軍抄其後路,便乘勝班師回巢。

  努爾哈赤公然攻明造反,連陷撫順清河諸堡,明廷感到了事態的嚴重。在此之前,明朝的全部精力都在鎮壓各處四起的農民起義上。明神宗萬曆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並特派餉銀200萬兩,抽調四川、甘肅、浙江、福建等處軍隊,加上葉赫和朝鮮的盟軍,準備一戰蕩平努爾哈赤勢力,畢全功於一役。

  1619年二月,楊鎬率明軍出師討伐努爾哈赤。這支明軍有近12萬人,加上葉赫軍1萬,朝鮮軍1.3萬,總計14萬人,對外則號稱47萬。楊鎬將明軍兵分4路,北路軍2萬人,由總兵馬林統領,出開原,經三岔兒堡(今遼寧鐵嶺東南),進至渾河上遊地區;西路軍約6萬人擔任主攻,由猛將杜鬆統領,由沈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穀;南路軍明軍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由總兵劉綎統領,經寬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渾江)北上;總兵李如柏率軍2.5萬為西南路,輔助西路軍側攻;葉赫兵1萬人作為後應。另外總兵官秉忠率兵一部駐遼陽為機動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守廣寧(今遼寧北鎮)保障後方交通。4路大軍相約會攻赫圖阿拉,楊鎬自己坐鎮沈陽指揮。

  這個新任遼東經略楊鎬是個文官,並不熟悉軍事,而且貪生怕死,當年抗日援朝時曾臨陣脫逃,致使近萬忠勇士卒慘死於日本刀之下,他因而丟官在家閑了20多年。明神宗萬曆這次起用他,實在是一大敗筆。

  楊鎬一出兵就犯了兵家大忌。明軍雖兵多,但戰鬥力不如後金軍,當然要集中兵力作戰。如今分成4路,每一路對後金軍都形不成優勢,非常容易被各個擊破。楊鎬身為軍隊主帥,卻留在遠離前線的沈陽,根本無法及時統一指揮全軍,這樣的部署已伏下了兵敗的種子。不過明軍眾將中倒是有幾個能征善戰的,總兵杜鬆作戰非常勇猛,上陣時喜歡赤膊,身上刀疤箭瘡無數;總兵劉綎是當時明朝第一勇將,曾打過緬甸和日本兵,平過四川楊應龍叛亂,身經大小數百戰。他所用的镔鐵刀重達120斤,上馬掄轉如飛,被稱為“劉大刀”;李如柏是將門之子,其父李成梁當過遼東經略,非常有謀略,努爾哈赤年青時曾在他家做過奴隸。如果李成梁活得長一些,努爾哈赤也就不敢輕易和明軍作戰。李如柏的哥哥李如鬆更是有名,是領軍抗日援朝的著名戰將。這些大將共同出征,如能善用將是無往而不勝,隻可惜主帥是個楊鎬。

  一隻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完全可以打敗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努爾哈赤就是這樣的領頭獅子,而楊鎬則正是這樣的領頭綿羊。

  楊鎬昏聵無能,驕躁寡斷,凡事都聽李如柏的,引起眾將的普遍不滿。出兵之日,杜鬆因大雪迷路請求緩師,劉綎也以未熟地形為由,輕緩師期。楊鎬勃然大怒道:“國家養士,正為今日,若複臨機推阻,有軍法從事耳。”並將尚方劍懸於軍門。楊鎬算計著能僥幸取勝,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於天時、地利、敵情,一概不顧,隻催促趕快進兵。

  此時努爾哈赤早派出細作對明軍進行偵察,已得到準確情報,明軍的一舉一動,努爾哈赤了如指掌。結果,“我師未出,彼防已預”。當時,後金兵總共不足6萬。努爾哈赤集合眾貝勒、大臣商議後,確定了“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作戰方針,即集中優勢兵力,逐路擊敗明軍,打敗來犯之敵,保衛赫圖阿拉。

  1619年二月二十九日,努爾哈赤得知4路明軍中杜鬆突出最前,馬林次之,遂決定留一部疑兵牽製劉綎,主力先迎擊杜鬆軍和馬林軍。

  明西路大軍由山海關總兵官杜鬆為主將,總兵王宣和趙夢麟為副將。杜鬆為人耿直,英勇慣戰,但剛愎自用,有勇無謀。因貪戀首功,率軍先出撫順關口,日行百裏,急欲尋後金軍主力決一死戰。當軍隊抵達渾河岸時,天色已晚。杜鬆執意立即渡河,諸將苦諫不聽。杜鬆袒露胸懷,棄船不登,策馬而進,大笑道:“入陣披堅,非丈夫也。吾結發從軍,今老矣,不知甲重幾許。”並催促軍卒趕快渡河。不料,後金軍早已按照努爾哈赤的部屬,在渾河上遊築壩蓄水,待明軍渡河時,再決壩放水,頓時,浪濤滾滾,明軍被淹死者數百人,大量輜重也落入水中。

  三月一日,杜鬆軍抵達薩爾滸(今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杜鬆分兵為二:一部在薩爾滸駐紮,自己親率另一部前往吉林崖,攻打界凡城。由於杜鬆軍輕敵冒進,先於其他各路軍與後金兵遭遇。努爾哈赤決定先集中兵力與杜鬆軍決戰,並故意避其鋒芒,親率大軍猛攻明軍薩爾滸大營。炮聲隆隆,殺聲震天,不久,後金兵便攻下了薩爾滸大營。攻下薩爾滸大營後,努爾哈赤率軍馳援吉林崖。其時,杜鬆軍與駐守吉林崖的後金兵激戰正酣,後金兵正節節敗退,援軍的到來立即使戰場局勢發生逆轉,杜鬆軍腹背受敵,陷入重圍,士氣低落,而後金兵則軍心大振,杜鬆身中18箭力戰而死,總兵王宣和趙夢麟全部戰死,西路明軍全軍覆沒。

  這時北路馬林軍已進至薩爾滸東北的尚間岸,遇到杜鬆軍的敗兵,得知西路軍已覆滅,馬林頓時不寒而栗,士卒也個個喪膽,急忙轉攻為守。

  當夜宿營,馬林命在營壘外掘了三層塹壕,外邊又擺了火炮,一副固守的樣子。第二天,努爾哈赤率大軍趕到,立即向明軍發起進攻。明軍幾乎不堪一擊,大部潰逃,主將馬林率數騎逃回開原。身為監軍的潘宗顏率眾頑強禦敵,“奮呼衝擊,膽氣彌曆”。終因寡不敵眾,明軍潰敗,潘宗顏戰死,死時“骨縻肢裂,慘不忍聞”。

  其時,葉赫部軍兵正打算馳援馬林,突聞馬林兵敗,潘宗顏戰死,軍心動搖,不敢與後金兵交戰,不戰而逃。

  其實,潘宗顏早已知馬林舞弄詩文尚可,指揮對敵則是外行,徒具虛名,並無將才。早在出師之前,潘就曾致書楊鎬,言:“林庸懦,不堪一麵之寄,乞易別帥當此重任,而以林遙作後應,庶其有濟。不然,不惟誤事,且恐此身實不自保。”如此重要的信息,楊鎬卻未予理睬。幾天後,潘宗顏之言果然應驗。

  東路軍在驍勇善戰的劉綎的率領下,已深入後金軍陣地,並未得知兩路明軍兵敗的消息。為延緩劉綎軍前進的步伐,努爾哈赤下列在劉綎軍前進的路上砍斷大樹阻塞道路,設置了三道大路障,使劉綎軍行進十分艱難。其時,天寒地凍,氣候惡劣,明軍後方供給困難,沿途皆有明軍凍餓而死。

  努爾哈赤坐鎮赫圖阿拉,指揮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四貝勒皇太極前去迎戰劉綎軍。為將劉綎軍引入後金軍的伏擊圈,努爾哈赤利用杜鬆兵敗時繳獲的杜鬆令箭,派降順後金的漢卒冒充杜鬆軍卒,到劉綎軍前,假裝告急說:西路杜鬆大軍已抵達“奴酋”都城,急盼東路大軍並進,將敵城合圍,一舉將其拿下。

  劉綎信以為真,唯恐杜鬆將軍拔得頭功,急令火速進軍,薑宏立率朝鮮援軍緊隨其後。這樣劉綎軍一步步進入到後金兵的伏擊圈內。待劉綎醒悟過來時,發現自己已陷入重圍。劉綎果然是個猛將,率軍死戰不退,後金軍竟一時攻打不下。此時朝鮮盟軍已投降,劉綎軍更加孤立。努爾哈赤命手下大將輪番上陣迎戰劉綎,代善、阿敏、皇太極率兵殺出,劉綎奮力死戰,身披數十箭,力竭而死,明軍潰敗。其子劉招孫救父苦鬥,也當場陣亡。剩下的明軍很快被後金軍殲滅,南路明軍也全軍覆滅了。

  正當劉綎軍浴血奮戰時,李如柏本可以馳軍策應,但李如柏畏敵如虎,不敢增援,使劉綎孤軍奮戰,全軍覆沒。明朝四路大軍之間缺乏策應,各自為戰,經略楊鎬調度無方,是後金兵能夠從容地各個擊破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努爾哈赤再回軍準備消滅西南路明軍,卻撲了個空。李如柏雖為將門之子,卻膽小如鼠,一出兵就行動緩慢,故意落後。薩爾滸大戰已經結束,他才進至虎攔崗(今遼寧本溪市東)。這時坐鎮沈陽的楊鎬已得知前線大軍潰敗,急命李如柏退軍。李如柏接令如蒙大赦,急忙班師,明軍慌忙撤退,沿路遇後金小股部隊鼓噪,竟以為是後金主力部隊發起攻擊,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1000餘人。

  至此,明四路大軍合朝鮮和葉赫援軍共十餘萬人征伐後金,以後金軍大勝和明軍慘敗而告終。薩爾滸之戰成為我國曆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

  據《遼事實錄》記載,明軍在這場戰役中傷亡十分慘重,死於戰場的將領,就約有三百餘名,士兵陣亡者工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名,騾馬槍炮輜重丟失無數。而金兵據說死亡不足二百人。明朝的遼東防線,全部為後金所突破。薩爾滸之戰是後金由弱轉強,明朝由強轉弱的轉折點。

  薩爾滸大戰後,明軍再也不敢對後金主動發起攻擊了。努爾哈赤則乘勢攻占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完全掌握了遼東的戰略主動權,為清朝日後入關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