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哪位皇帝的反腐詔令最具影響力?

  從北宋初年到清朝中期,在長達七百餘年時間裏,中國各地大小衙門正廳前的甬道上,都立有一塊石碑,上麵刻有《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此來告誡各級地方官員要克己奉公,廉潔自律,不擾民,不虐民,做一名對得起天地良心的公正父母官。《戒石銘》的十六字為宋太宗趙光義所定,但論及它的出處,不能不提到另一個人--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皇帝孟昶。

  孟昶(919-965),字保元,邢州龍崗(今河北邢台)人,孟知祥第三子。明德元年(934),孟昶即位,成為後蜀第二代皇帝。孟知祥在位時,對大臣寬厚優縱,大臣們也大都驕縱橫蠻,廣收賄賂,厚斂不止,魚肉百姓。孟昶執政後,嚴肅法紀,處死了幾個民怨頗大的舊臣,才使得朝廷內外的貪斂之風有所收斂。為了治理好國家,廣政四年(941)五月,孟昶正告官員嚴謹理政,並親筆書寫了一份《令箴》,頒布國內,全文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令箴》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字,字字珠璣,句句泣血,裏麵提到了四個典故,即三異、七絲、驅雞、留犢,筆者稍加解釋。三異,是指因行德政而出現的三種奇跡,即“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後漢書》)。七絲,是指古琴的七根弦,借喻“考治亂於律均兮”(《文選》)。驅雞,即趕雞,“急則驚,緩則滯,……迫則飛,疎則放”(《申鑒》),借喻作官禦民寬嚴得當。留犢,出自“(羊篇)曆官清慎,有私牛於官舍產犢,及遷而留之”(《晉書》),借喻居官清廉,纖介不取。

  一紙言辭華美、情意深長的《令箴》,既反映了孟昶才華橫溢的博學功底,也表現了他孜孜求治的強烈願望。時至今日,我們從中仍可以看到孟昶當年洞悉民意,體恤民情,情係民心,關愛民生的和善麵孔,和告誡公卿百官要清正廉潔,克己奉公,以仁慈之心來對待百姓的懇切心情。可以說,孟昶的這份《令箴》,不僅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則精華,也是古代吏治史上的一例典範。作為一個封建皇帝,孟昶能夠如此明了官員和百姓之間的利害關係,這在曆史上是很難得的。在昏君暴主層出不窮的五代十國時期,孟昶此舉更是難能可貴。

  《令箴》既是孟昶規戒臣下的詔令,也是孟昶親民愛民的宣言。為了了解真相,孟昶設置舉報箱,“於朝堂置匭,以通下情”(《新五代史》),在君民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凡百姓有冤情苦楚的,均可直接向孟昶投狀訴告,孟昶根據舉報,查實處理。孟昶執政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官場廉潔清明,百姓富庶安居,“昶……自襲位,頗勤於政,邊境不聳,國內阜安”(《蜀檮杌》),境內一派繁榮景象。官清民附,民富國強,在後晉、南漢、南唐、契丹、後周及北宋等強敵的覬覦和進犯下,後蜀能夠獨守一方,能夠偏霸川蜀,能夠頑強地存活三十餘年,這絕非偶然。孟昶是五代十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孟昶也曾想染指中原,“誌欲窺關中甚銳”(《新五代史》),但由於種種原因壯誌難酬。同北宋相比,後蜀永遠是弱國,是小國,必然要順應潮流,順從華夏一統的曆史發展趨勢。北宋乾德三年(965),宋軍在劍門關一帶大敗蜀軍主力,趁勢挺進成都,孟昶為了保全百姓,不得不選擇出降,後蜀滅亡。曆史,往往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作為亡國之君,孟昶在宋元時期的官方文獻中被醜化成一個沉湎酒色、不思國政,“務為奢侈以自娛”(《新五代史》),“專務奢靡,為七寶溺器”(《宋史》)的驕奢之君,荒淫之君,在所難免。然而,在北宋時期的民間記述中,孟昶卻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賢君明主形象。

  據《五國故事》記載,孟昶“寢處惟紫羅帳、紫碧綾帷褥而已,無加錦繡之飾。至於盥漱之具,亦但用銀,兼以黑漆木器耳。每決死刑,多所矜減”,是一個節儉仁慈之主。孟昶離開成都赴開封時,“萬民擁道,哭聲動地,昶以袂掩麵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慟絕者數百人”(《蜀檮杌後蜀後主》);“昶治蜀有恩,國人哭送之”(《邵氏聞見錄》);“昶治蜀有恩,國人哭送至此,因名”(《明一統誌眉州山川哭王灘》)。如果孟昶果真是個無道昏君,那些送行的百姓又豈會悲痛欲絕?再者,其他投降北宋的昏君暴君皆能壽終正寢,唯獨深得人心的孟昶竟“七日而卒”(《新五代史》),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是趙匡胤下的毒手。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趙光義是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自幼“工文業,多藝能”(《宋史》),所以對孟昶的《令箴》非常感興趣。細細研讀後,趙光義刪繁就簡,摘取《令箴》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十六字,禦筆親書,頒示天下官吏,並“令天下郡縣皆刻石,置公署之前,覆以小亭,眾吏望則正對之”(《戒石銘》題識)。《蜀檮杌》也稱“昶著《令箴》頒於郡國……宋太宗節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書賜官吏,名之曰《戒石銘》。”宋太宗此舉,可謂聖意深遠,旨在告誡各級官員要講良心,要善待百姓,善待自己的衣食父母,否則必遭天譴。

  南宋建立後,宋高宗飽嚐流離,痛定思痛,於紹興二年(1132)六月“癸巳,頒黃庭堅所書太宗禦製《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為晨夕之戒”(《建炎以來係年要錄》),並在諭文中強調:宋太宗禦製《戒石碑》順民意,得民心,是“民於今不厭宋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宋朝國祚得以延續的根本原因,時下,有不少郡縣“其戒石多置於欄檻,植以草花,為令者鮮有知戒石之所謂也”,如此下去,民心離散,國將傾危,各級官員要認清形勢,不能把《戒石碑》“置之座右,為晨夕念”當作“小補”,而是要牢記於心,更要紮紮實實地踐行。從此以後,黃庭堅字樣的《戒石銘》遍布全國各州縣大衙,流傳日廣,成為官場上的警句名言。可以說,趙匡胤雖然害死了孟昶,但孟昶《令箴》的精髓卻深深地影響了宋朝皇帝。

  宋朝之後,《戒石銘》為曆朝曆代所相繼沿襲,隻是在形式上有所變化。宋人將《戒石銘》置於“公署之前”,置於“座右”,而明朝朱元璋下令把這個戒石銘立於甬道,陽麵加刻“公生明”(《荀子》)三個字,並建亭保護,故有“戒石亭”之稱。一直到清朝中期,這種陳列規格不變。官員每當升堂入座,正前方不遠處石碑上“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赫然入目,這種時時自我反省、自我檢討的作用不能小覷。此外,堂前甬道是往來訴訟的百姓的必經之地,將石碑立於此,可以起到一定的外界監督作用。清朝中期,清人因出入不便,便將石碑移刻於衙門外的坊額上,稱為“戒石坊”,以進出熟規,銘記不忘。

  《戒石銘》雖然位置顯眼,舉目而望,但它畢竟隻是一種提醒,一份警示,一則聖訓,自身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統治者帶頭欺虐、荒淫起來,下麵的官員誰還會把聖訓當回事,誰還會把《戒石銘》放在眼裏?《甕牖閑評》記有北宋末年的一則黑色幽默,有人將《戒石銘》四句話後麵各加上一句,湊成八句,用來形容那一幹為非作歹、營私舞弊的鳥官。“爾俸爾祿,隻是不足。民膏民脂,轉吃轉肥。下民易虐,來的便著。上天難欺,他又怎知?”《戒石銘》一旦形同虛設,官民關係一旦水火不容,這個政權也就快完蛋了。北宋靖康之恥,南宋亡國之恨,元朝順帝北遁,明朝崇禎自殺,清朝溥儀退位,民國蔣公撤退,就與官場腐敗關聯甚大。

  “你們所領的俸祿,都是百姓的血汗。底層百姓好欺負,但你們逃不過老天爺的製裁”。正所謂,上天難欺,蒼天有眼!《戒石銘》出自《令箴》,是《令箴》的核心內容,文字雖少,但寓意深刻,影響深遠。這段中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反腐箴言,不僅受到過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極力推介,還被成功地運用於當代檢察工作。2009年7月28日,台灣女檢察官林怡君在為陳水扁、吳淑珍“貪瀆案”作結案陳詞時,用語辛辣,引經據典,一句流傳千年的“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字字有千鈞之力,落地有金石之聲,讓徇私枉法卻一直狡辯的陳水扁,當場變得啞口無言。有道是,克己奉公,民心所向;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令箴》不僅影響了宋太宗,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周邊國家。乾隆年間,《戒石銘》漂洋過海,傳入日本。桃園天皇寬延二年(1749),日本國福島縣二本鬆藩王丹羽高寬,將十六字碑文刻於該市霞城公園內一塊巨石上,將其作為藩政官員的行政準則,後又譜成歌曲,命政府公務人員每日上班前吟唱,延續至今不輟。孟昶的《官箴》,是古代戒飭官吏的令箴,是中國廉政文化的重要內容,其穿越時空,播揚中外,綿延古今,在大力反腐倡廉的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孟昶活了四十七歲,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廉政主張和反腐箴言,卻得到了不朽。“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中國官員須共勉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