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曹操高陵為何被人們誤讀千年?

  曹操死後葬高陵。高陵在哪裏?《曹操文集》中的《終令》和《遺令》,無疑是考證高陵的第一手資料。可惜,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讀。曹操當年究竟是如何交代喪葬事宜的?讓筆者帶您重新認識《終令》和《遺令》。

  --《終令》,又稱《壽陵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製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遺令一》,全文如下:“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遺令二》,又稱《遺命諸子》,全文如下:“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餘香可分諸夫人,不命祭。吾妾與伎人皆著銅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帳,朝脯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時下,考古界、學術界普遍把《終令》和《遺令》放在一起,綜合分析,並把瘠薄之地、西門豹祠、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宜陪壽陵、廣為兆域、鄴之西岡、西陵墓田等線索,一股腦地作為研究高陵、探尋曹操墓的重要依據和必備條件。剪不斷,理還亂,是糾結。筆者可以斷言,照此下去,必定徒勞無功。

  眾所周知,《終令》和《遺令》都是遺囑,但主題不同。《終令》用於安排喪葬事宜,《遺令》多為告誡和囑咐。《終令》已經將喪葬安排妥當,《遺令》就不會再次提及,正所謂帝王一言九鼎。如,曹丕《終製》確定“首陽山東為壽陵”,死後即“葬首陽陵”,且“自殯及葬,皆以終製從事”。又如,劉備臨終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又囑咐他“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絲毫不提喪葬之事。曹操是無冕之皇,也是幹練之人,在《遺令》中重提喪葬事宜,唯一的解釋是要對《終令》作出重大修改,甚至否定。

  古往今來,遺囑人多次立遺囑,如果涉及到的同一項內容前後相抵觸時,應當以最後所立遺囑為準,前麵的遺囑自動撤銷。對照《終令》和《遺令》不難發現,二者在陵墓選址上存在著嚴重分歧。《終令》曰“西原上”,《遺令》曰“西岡上”。何為原?《說文》稱“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稱“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可見,原為寬廣平坦的高地。何為岡?《釋名》稱“岡,亢也,在上之言也”。《說文》稱“岡,山脊也。從網從山,取上銳而廣形”。《楚辭守誌》注“山嶺曰岡”。可見,岡為蜿蜒起伏的山脊。在原上,場地空曠,信馬由韁;在岡上,空間狹窄,緩步代車。一個原字,一個岡字,相差甚遠。

  此外,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稱曹操“棄此宮庭,陟彼山阿”,以及“西陵”後來改稱“高陵”,也可以佐證曹操葬在“岡上”,而非“原上”。除了選址不同,《遺令》的喪葬信息也比《終令》更成熟,更具體。在稱謂方麵,《終令》僅提到“壽陵”這一泛稱,而《遺令》則公布了“西陵”這一陵號;在陪葬方麵,《終令》僅提到“居瘠薄之地”,而《遺令》則交代“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珠寶”,與曹操“禁厚葬”(《三國誌》)的觀點相吻合;在方位方麵,《終令》僅提到“西門豹祠西原”,而《遺令》則點明了“鄴之西岡”,並用“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加以襯托。多個方麵表明,《遺令》是對《終令》的顛覆性變更。從效力上來看,《遺令》既出,《終令》作廢,曹丕等人最終隻能執行《遺令》。

  事實上,《終令》確實不能算數。曹操講“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是要效仿堯、舜、禹等聖主明君,“堯葬於穀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廛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不變人徒”(《呂氏春秋》),但前提是華夏一統,天下太平,榮登帝位。為了完成夙願,曹操六月作《終令》,隨即“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三國誌》),氣吞宇宙之誌躍然紙上。然而,事與願違。作《遺令》時,吳蜀未平,群雄爭霸格局猶存,麵對現實,曹操不得不發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的歎息。所以,《終令》“其規西門豹祠……”中的“規”,不是規格,不是章程,而是謀劃和打算。《康熙字典》注“規,猶謀也。後漢書,凡謀皆作規”。一個“規”字,透露了《終令》不過是曹操對喪葬的初步構想,並沒有最終敲定。

  從史料記載來看,《終令》也多與高陵不符。《終令》稱“不封不樹”。封,即築土堆;樹,即種樹、立殿、豎碑。不封不樹,即不留痕跡,保持原來的地貌。但是,曹操下葬後,曹丕派人“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三國誌》),又派人“立陵上祭殿”(《晉書》),後來又下詔將“高陵上殿屋皆毀壞”(《毀高陵祭殿詔》),說明高陵建有陵屋,建有祭殿,這與“不封不樹”有較大出入。《終令》稱“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事實上,史料中除記載卞夫人“祔葬於高陵”,曹衝“遷葬於高陵”,曹操手下那麽多功臣死後均沒有提及“陪葬”一事。種種跡象表明,曹操死後並沒有依照《終令》下葬。所以,要正確認識曹操墓,要確定高陵的具體位置,應首先將曹操的《終令》撇開。

  《終令》和《遺令》唯一掛鉤的,隻有一個“西門豹祠”。在曆史上,西門豹祠有多處,不具有唯一性,兩份遺囑中所提到的西門豹祠也未必是同一處。再者,黃初三年(222),曹丕在《終製》中稱“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有了秘葬的念頭,並下詔將“高陵上殿屋皆毀壞”,顯然是要拿高陵作試點。高陵附近那座醒目的西門豹祠能否幸免,筆者不得而知。到了晉代,曾“見魏武帝遺令”的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提到了高陵的諸多信息,卻唯獨對“西門豹祠”隻字未提。《宋書》記載高陵時隻寫道“其規西原上為壽陵”,偏偏也少了“西門豹祠”,這恐怕不是簡單地漏記。不難想象,那座西門豹祠應該早已不存在了。後來,西門豹祠建了毀,毀了建,模樣變了,位置也變了。所以,考證曹操高陵,也必須要把早已走了樣的西門豹祠撇開,否則,將無異於“刻舟求劍”。

  依照《遺令》,能夠確定曹操高陵的坐標有兩個,一是古鄴城,二是銅雀台。筆者考證,曹魏時期的鄴城東西七裏,南北五裏,為長方形,宮殿主要集中在西北角,遺址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村、三台村及以東一帶。《鄴中記》稱“三台皆在鄴都北城西北隅,因城為基址”,自北向南依次為冰井台、銅雀台、金鳳台,三台“相去各六十步”,遺址位於三台村一帶。冰井台現已無蹤,銅雀台也隻剩下東南一角依稀可見,唯有金鳳台曆經千年巍然獨存,十幾米高的夯土猶在。當地居民將金鳳台誤認為銅雀台,相沿至今。從金鳳台向北六十步(約85米),即銅雀台遺址。結合曹操“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煙,乘雲駕龍”(《氣出唱》),和“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謁東君”(《陌上桑》)等詩句,從銅雀台往西北望,越過東武仕水庫,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恰好符合岡阿地帶,曹操墓應該就在其中的某個曲隅之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