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秀才出身,頗有儒將風度,時稱吳大帥。他是亮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時代》雜誌封麵的首個中國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這位在舊中國軍閥混戰中叱吒風雲者晚節保持得不錯,拒絕和日偽合作,頗為後人所稱道。他在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絕!
一是有個政客曾在別處為官,政績平平政聲亦糟,得知吳佩孚主政直魯豫,便托關係來求吳,想到河南謀個官職。報告呈上案頭,吳佩孚大筆一揮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麽過錯,竟要這樣的人來當官,承受因他當官而帶來的禍害--因為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禍害一方。吳佩孚不買推薦者的賬,也不用官話套話擋駕,僅以老百姓的利益為由凜然拒絕,義正辭嚴。
二是某“下崗”軍佐得知吳佩孚帳下有一旅長空缺,毛遂自薦來跑官且擬了自薦書,裏麵大談理想抱負誌向然後言歸正傳,最後是“願為前驅功成解甲退居故裏植樹造林福澤桑梓”雲雲。吳佩孚批示:“且先種樹。”對這等誌大才疏、誇誇其談的跑官者,吳佩孚的批示很有針對性--既然你有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先回鄉種種樹再說。
第三件則更有趣了。當時德國駐華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齡,對吳佩孚無限仰慕,相思無門,這洋妞思想也真夠開放,徑直寫信向吳佩孚求婚。吳佩孚不識德文,吩咐秘書譯出呈上,那情書便成了公函。吳佩孚依例揮毫閱示--“老妻尚在!”以老妻拒洋妞,吳佩孚的這等情懷有幾人能比得了?
每次批示不多不少都是四個字,字字千鈞,風趣有加而嘲弄有力。吳佩孚的這三個批示不僅言簡意賅十分幽默,也顯示出其頗有文采,更顯示出其可愛的一麵,那秀才的文憑真是考出來的。
吳佩孚的書信也如批示一樣幽默。他有一老同學,曾致信與他,欲在他手下謀一後勤部門的所長職務。吳佩孚回信說:所長必有所長(chang),兄之所長何在?老同學討了個沒趣,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