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武嶺門”,入鎮約五百步,便是蔣介石的老宅“豐鎬房”。這“豐鎬”二字,“豐”是代表蔣介石這一房。“鎬”是代表他的胞弟瑞青這一房。瑞青早亡,由蔣經國兼祧承襲,故合稱豐鎬房。豐鎬房為蔣母和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毛氏的住處。蔣介石發跡後,鑒於豐鎬房地處溪口街心,四周全是民房,警衛不便,於是在武山臨溪南端建造了一所小洋房。小洋房臨水,室內配有西式設備,有浴室、大小客廳、餐室、臥室等等。小洋樓的東首,建有平頂洋樓一幢,有水泥露天走廊與小洋樓相通。此樓專供來訪顯客及侍從秘書用。過去陳布雷隨蔣到溪口,汪精衛來溪口訪蔣,都住在這裏。洋樓下為機要譯電室,樓頂是警衛的瞭望台。
距溪口不遠處,有雪竇山。上有雪竇寺、千丈岩,是江南五山十刹之一。千丈岩西北有妙高台,距雪竇寺約二裏。此地臨空聳立,三麵絕壁。蔣介石看中此地穀深山幽,易於警備,便在妙高台上建築樓房和六角亭,稱“妙高台別墅”。
溪口北側,有上白岩山,為蔣介石生母的墓地。此處山腰上,亦築有洋樓三間,稱為“慈庵”。慈庵四周空曠,便於警衛。這次蔣介石便在此處下榻。
蔣介石很孝敬母親。在他統治舊中國的20多年中,除了抗戰期間在重慶外,幾乎每年清明節,都要偕同宋美齡或蔣緯國回溪口掃墓。蔣介石在他母親的墓旁立了兩塊石刻對聯,對聯是他自己擬的,上聯是“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下聯是“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此外,在慈庵中還豎有“孤哀子蔣中正泣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哭母文》等碑石。蔣介石的生母,生於1864年,姓王名采玉,嵊縣葛竹村(後劃屬奉化)人。王采玉青年喪夫,在葛竹守寡,適逢蔣介石生父蔣肇聰喪妻(蔣肇聰發妻徐氏,早死,繼娶孫氏,不久又病故)。當時蔣肇聰在溪口街上開了一爿玉泰鹽鋪,夥計王賢東,是王采玉的堂兄,由王賢東介紹堂妹王采玉給蔣肇聰填房,當時王采玉23歲。第二年(1887年),王采玉生下蔣瑞元(即蔣介石)。1895年,蔣肇聰染時疫去世,王采玉又寡居,她除了誦經拜佛之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心巴望兒子瑞元日後成龍。寫到這裏,想起抗戰時期曾有一種流言,傳說蔣介石是河南人,名叫鄭三發子,其兄曾到重慶找蔣介石認親等等。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出版一書,也說蔣母是河南人,蔣介石是隨母改嫁的。這是沒有根據的。當時確有一個名叫鄭紹發的河南人到重慶找蔣介石認親,自稱他母親王氏在光緒十年帶了八歲的三弟鄭三發子,改嫁給浙江一個姓蔣的人,他認為蔣介石就是鄭三發子,自己就是蔣介石的大哥。這種傳說與蔣母和蔣介石的身世根本不相符。首先,蔣母王采玉,不論最早嫁與曹家田竺某為妻,還是青年喪夫後再與溪口蔣肇聰結婚,除了去過上海探望蔣介石外,早年都未曾邁出奉化縣境半步;蔣肇聰一直生活在溪口,光緒十年並未到過河南。此外,蔣介石是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於溪口鎮玉泰鹽鋪樓上,他的祖父蔣玉表給他取名瑞元。不可能如鄭紹發說的蔣介石就是光緒十年已經8歲的鄭三發子。還有,王氏家譜,也證明此事不屬實。
蔣母生前,曾對兒子談起過,自己百年之後,千萬不要把她和丈夫蔣肇聰葬在一起。蔣母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蔣父是與發妻徐氏、續弦孫氏合葬在一起的,墳地在溪口鎮北一裏許的桃坑山,若王氏也和丈夫合葬,勢必屈居第三,這是她所不願意的。蔣介石九歲喪父,因而對父親印象不深,他是母親在孤苦中一手扶養大的,所以對母親的感情特別深厚。1921年6月14日蔣母去世,蔣介石請來廣東和江西的風水先生,在溪口附近尋找所謂“牛眠吉地”,終於擇定了白岩山魚鱗嶴,作為他母親的墓地。
當時,蔣介石已初露頭角,所以11月間出殯時,孫中山曾派許崇智前來祭奠,並題了“蔣母之墓”四個字。殯禮自然十分隆重。
蔣介石這次到達溪口,就住在蔣母墓旁的“慈庵”中,客人們則分別住進武嶺學校和小洋房。當天晚上,他把蔣經國叫到身邊:
“我想將家譜修一小本子。你去找找沙秘書,這事就由你們兩人負責。”他沉默了一會又說:
“到寧波去找幾位文人學者,再查一查我們溪口蔣氏祖先的來曆。一定要有權威的考證。”
“是。”蔣經國悄聲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