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哪一國的版圖,得風氣之先的總是臨海的城市。這就叫得天獨厚,麵向海洋,胸襟開闊,南北新風,一吹便知。
天津是個洋氣的城市,除了那密布的租界,滿街的洋人,超前的理念,西化的生活外,最直觀表達這種洋氣風格的,還是流派紛呈的洋樓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曆史,此言不虛。之所以說它凝固,是因為,它不可移動,它刻痕深邃,它順應審美,它雜糅民風。天津的洋氣,是與屈辱相伴而來的,強行開埠,使得這個北方良港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列強的虎視之下,好在天津重新找回尊嚴後,這一切,都變成了曆史的標本,靜靜地講述著誰也無法回避,誰也不應忘記的過去。
說解放北路上的建築是萬國博覽會一點也不過分,這條大體與海河平行的道路差不多囊括了西方各種樣式的建築和雕刻風格,而且一步一樓,一樓一景。
解放北路的114號是利華大樓。這是一座瑞士籍猶太人李亞溥獨資興建的大樓,建於1936-1938年,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工程師慕樂設計。大樓屬框架結構,主樓10層,高43米,建築麵積6193平方米,商住兩用,是天津最早具有現代化功能的高層建築。主樓平麵呈凸字形,與東、西配樓圍成方形庭院。主樓底層設門廳、營業廳、經理室、鍋爐房;二到八層是成套高級公寓,每套公寓設過廳、客房、會客室、盥洗室、廚房、餐廳等。客房和會客室配有更衣室、衛生間、暖廊。九層為李亞溥住宅,與公寓相似,客房改為臥室,增設書房、衣帽間以及通長涼台。東配樓底層為商店,西配樓底層作汽車庫。二層為一般客房、公用衛生間。大樓室內裝修考究,門窯均以硬木製作。門廳、大廳、會客室、客房等,多為落地式大玻璃門。底層大廳地麵、柱子采用暖色大理石飾麵,客房、會客室、臥室、餐廳,多為席紋硬木地板。樓內上下水道、暖氣、衛生和照明設施完備。整個建築立麵虛實對比,方圓結合,挺拔明快。八層開始逐層向裏收縮,視覺效果日漸緊湊,給人一種穩重擎天的立體感。利華大樓現在是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
望海樓教堂在天津海河北岸獅子林橋旁,也稱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國天主教會建,次年因發生“天津教案”,於6月21日被燒毀。1897年,清政府賠款重建,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第二次被燒毀,現存的望海樓教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第三次重修的。建築形製未變,平麵長方形,長30米,寬10米,青磚木結構,麵向西南;正麵有塔樓三座,呈筆架形;內部並列庭柱兩排,為三通廊式,無隔間與隔層;內窗券作尖頂拱形,窗麵由五彩玻璃組成幾何圖案;地麵砌瓷質花磚,裝飾華麗。
河西區馬場道188號是原英國鄉誼俱樂部所在地。這個俱樂部建於1925年,英商景明工程司赫明和帕爾克設計。磚木結構,三層(包括地下室)。建築麵積9525平方米,屬於十九世紀簡化古典的建築形式。
樓入口有人字和弧形山牆,山花簷口斷開,簷口下飾齒狀。牆麵清水紅磚砌築,方壁柱,白色簡化柱頭。門廊為磚砌方柱,上有鐵欄杆陽台。大廳為兩層混凝土梁柱結構,硬木地麵。二樓大廳築木製麵回廊,廳頂為彩色玻璃穹頂。樓內設餐廳、茶室、球房、遊泳池和彈簧地板結構的大舞廳。院內有網球場、露天旱冰場和可容納千餘人的大劇場。還設有可供500人同時用餐的大小餐廳。內院是一處曲徑通幽的仿古園林,叫做燕園。
當年,看似安靜的外觀後麵是顯貴匯聚的場所,富豪享受的樂園,跳舞、遊泳、棋牌、球類無所不有,甚至連保齡球、桌球、網球、高爾夫球這些剛從國外傳過來的貴族運動,也率先在這裏落戶。
20世紀初,天津賽馬盛行,很多貴族來此娛樂,為了緩解賽馬會後的疲憊,1925年,英國人營建了帶有英國風格的古典建築——南樓,也就是常說的“鄉誼會”俱樂部。
這裏近鄰四國租界(英、法、美、德),而且北有起士林,南有跑馬場,吸引了大批前清遺老遺少、大買辦、大軍閥、政客、文人等社會名流遷居到五大道。“鄉誼會”俱樂部也便以其吃喝玩樂一體化的優勢成為社會名流的社交大舞台。
走進前門,迎麵看到木製旋轉式二道門,門兩旁各設銅製落地燈一盞。穿過二門,來到前廳,大廳為混凝土梁柱結構,細木地板地,牆壁及柱梁均由雕花木板鑲嵌,雕刻精細。這是一個木結構的世界,木窗、木地板、木桌、木椅、木鏡,就連牆角的老座鍾也是木結構的,兩旁的壁燈襯托著整個大廳,燈罩用布手工製成。抬頭看,大廳上方的彩色玻璃穹頂極為時尚。古樸典雅的設計與英國人的紳士風格吻合,深受英國貴族喜愛。早年這裏是會員製度,一般人是無緣進門。
俱樂部的地球房(保齡球館)依然保存完好。這在當時是很盛行的一項活動,球道分為A、B、C、D四道。加拿大白油鬆地板光亮照人,球滾在上麵,不偏不倚,摩擦性恰到好處。與現在機器擺放不同的是,那時候的球瓶是由人工扶好的。
‘鄉誼會’大部分是英國人,他們也會請中國人到這裏來玩。當時,能夠被英國貴族邀請到俱樂部來是件非常榮幸的事情,這裏的服務生大部分是中國人,以男服務生為主,大略分為黃、藍、灰長衫3個檔次,穿黃色長衫的服務生外語說得比較好,能和客人近距離接觸,一般緊隨英國人左右。穿藍色長衫的是門童。穿灰色長衫的是做衛生的服務生。
那時的球瓶分大小兩種,小的是坤士球,專為女士和小孩準備。大球瓶除了木質以外,其他和今天的一模一樣。大球,差不多有8到13磅重,小球隻有2到5磅重。
回球道比球道略微長一截兒,球倉旁的一段約半米高,然後成弧線形漸漸變低,和地麵平行。根據慣性原理,球從球倉中取出後,放到回球道,就會自動滑回入口,神奇般來到球員麵前。
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遜位後住在天津,經常帶著皇後婉容、淑妃文繡光顧當時禁止華人進入的俱樂部,並以此為豪。他曾經這樣描述那段生活,天津有個英國人辦的叫‘鄉誼會’俱樂部,是隻許外國大老板進出的豪華遊樂場所,中國人是根本走不進那個大門的,隻有對我是個例外。我可以自由出入,而且可以帶著我的家人們,一起享受當‘特殊華人’的滋味。雖然在後期也允許中國人去,但是僅限買辦資本家之流,而且還須由外國會員帶去。
解放北路34號,今天的天津糧油集團總公司院內,當年是個神秘的地方,因為裏麵有一座幽靈地堡式的拘留所。這裏,曾是法租界行政管理機構——法國工部局所在地,1929~1931年間建成。工部局下設文案部(司捐稅及會計)、工程部(司市政建築)、警察部(司治安、消防及衛生)、手槍隊、拘留所等部門,各部長官均由工部局長總轄。局長由法國外交部委派。1945年日本投降後,曾為美軍司令部占用,天津地區日軍簽署投降儀式就在此舉行。
法租界工部局是隨法租界的出現而建立的專門負責維護法租界統治安全的警察機構,隸屬於法租界董事會,直接受董事長即法國領事領導。
拘留所為半地下室狀,鐵邊木門,厚水泥牆,無窗,堅固陰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革命者在界內秘密工作,被法國巡捕逮捕後關押於此。厚重的牢門內壁上至今還能清晰見到被關押者刻下的“世人莫笑鐵窗苦,一生未嚐不丈夫”等文字。
20世紀初葉,天津九國租界占地總麵積超過2萬畝,相當於舊城的8倍,是帝國主義推行殖民統治,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重要據點。各租界均由董事會的執行機構——工部局管理,享有駐軍、設置巡捕、監獄及征稅等特權。“工部局”最早出現於英國在上海的租界,初為承辦工程建築的機構,因其職能與清政府負責工程、交通等事務的“工部”相似,故名“工部局”。
英租界工部局辦公樓舊址,就是坐落在今解放北路180號的市政府辦公大樓。原名“戈登堂”,落成於1890年,占地麵積21200平方米,全部建築麵積4904平方米。英租界工部局下設文案及會計部(部長稱理事長)、公有事業部(市政工程師)、電氣部(電氣工程師)、警察部(巡捕監督)、衛生部(衛生官)和學校部(學校監督)等6個部門。1983年拆除,後在舊址新建市政府辦公大樓。
俄租界工部局坐落在天津火車站(東站)附近;意租界工部局後改名市政局,辦公地點在大馬路(今建國道)意國領事館附近;德租界工部局成立較晚,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經德國政府批準設立天津租界董事會時,德租界工部局才相應成立,此時租界內的行政、治安、財務、捐稅、房地產、公用事業等統由工部局管理;奧租界存在時間較短(1903~1917),其工部局職能遜於其他租界;比租界工部局雖隸屬於董事會,但必須接受比國駐津領事的領導,工部局各級官員亦由領事館人員兼任,實質為比國領事控製下的市政管理機構。
法國公議局,1931年建立,歐洲古典複興式建築風格,地點在法租界克雷孟梭廣場(今和平區承德道22號),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做過天津市圖書館和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法國公議局是法國租界內負責行政事務的綜合管理機構,直接受法租界董事會領導。局內下設工程處、捐務處、會計處等部門。
大樓建於1924年,由儀品公司工程師門德森設計,中間為三層,兩翼為兩層,莊重對稱。基座采用花崗石鑲麵,主入口為三聯半圓狀花飾鐵拱門。二層中央為六棵愛奧尼克柱式空廊,立麵有多種西洋雕刻裝飾。正門大廳為彩色大理石地麵。黑白相間大理石台階,漢白玉扶手。井字梁帶花飾頂棚,配以彩色軋花玻璃采光窗,內裝古樸華麗的八角形吊燈和各種燈具。整座大樓內外協調,雄偉壯觀,雍容華貴,具有典型德西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三層混合結構,建築形式為古典複興式,建築麵積8700平方米。立麵設計采用古典三段式。建築主體中間突出,左右兩翼呈對稱。外牆麵花崗岩砌築,以寬而深的凹槽分格飾麵。正門為三個半圓拱券的鐵花大門,兩側為單扇鐵花小門。二層中央采用六根愛奧尼克柱式空廊。頂棚配以做工精細的八角形吊燈、半圓形銅壁燈,華貴高雅。頂棚中間為彩色軋花玻璃窗,四周牆壁上半部亦以軋花圖案裝飾。
西開教堂又叫法國教堂。因在原牆子河外老西開一帶而得名。西開教堂包括天主教總堂和大教堂,分別建於1914年和1917年,為法國天主教所建。西開教堂是天津教堂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現已修飾一新,對外開放。
老西開教堂1916年初建時,稱聖味增爵堂,代替望海樓教堂成為法國天主教天津教區主教座堂。後改為聖約瑟堂。但一般稱為“法國教堂”或“老西開教堂”。
教堂是石砌基礎,通體用法國進口的紅黃二色缸磚砌成,是一座規模宏偉、裝修華美、獨具風格的羅曼式建築。平麵呈“十”字形,長50米,寬38米,建築麵積1892平方米,高42米。正麵三個塔樓,前後排列,俯視恰似一個“品”字。塔樓上的圓頂為木製外用銅片包裹,由於長期風雨侵蝕,表麵鏽成深綠色。
教堂大廳作通廊式,十四根立柱兩行排列,正中為主祭台,供奉耶穌受難的銅十字架;兩側祭台分別供奉聖母瑪利亞和耶穌聖心像;四壁懸掛耶穌14處苦難圖。主祭台對麵是唱經台。整個大廳的頂壁粉刷成淡綠色和談黃色,肅穆典雅。教堂外有聖母瑪利亞顯聖的路德山,花木扶疏。整個建築顯得莊重、富麗、典雅。
現在是中共天津市委大樓的這座氣勢恢弘的建築是開灤礦務局舊址,始建於1919年,1921年竣工,由英商同和工程司駐津代表、澳大利亞建築師伯內特設計。大樓三層混合結構,建築麵積一萬多平方米,外形莊嚴肅穆。進入中央大廳,半橢圓形的玻璃拱頂,以及16根紅色的花崗岩磨光柱子,將大廳映襯得格外高貴。其中高八米多、柱徑91厘米的12根圓柱,柱頭上鑲置著紫銅愛奧尼克柱頭。樓內中部是貫通三層的大廳,辦公用房沿周邊設置。廳頂作半圓形,井字分格鑲彩色玻璃。頂拱上有精美雕飾。廳內地麵飾彩色馬賽克,周圍作大理石牆裙。主房間內設有木製古典壁柱,並裝有古典式壁爐。室內外裝修雍容華麗。其建築造型是歐洲古典建築形式的代表作。
這裏的每一個細節,似乎都在訴說著開灤——這個有著126年曆史、被稱為“中國煤炭工業源頭”、跨越三個世紀而長盛不衰的百年老礦的往事。
19世紀中葉,列強入侵,洋務派為了滿足軍工需求,興辦了與之配套的原料和燃料工業。1878年7月,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時任清政府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委派上海輪船招商總局總辦、候補道唐廷樞以“官督商辦”形式,成立開平礦務局,在直隸灤州所屬開平鎮西南的喬家屯開鑽打井,建“唐山礦”。唐山礦“仿立外國工廠,購求西人機器”,采用西法鑿井,引進西方國家先進技術和設備建礦生產煤炭。唐廷樞還按照“仿西技,用其人”的原則,從國外聘請工程技術人員到煤礦任職。開平煤礦煤層深、煤質好,再加上開鑿和生產技術先進,很快聞名全國。當時有記載評價開平的煤礦:“……此井大而堅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誠中國第一佳礦也。”李鴻章也在給光緒皇帝的奏折中說:“從此中國兵商輪船及機器製造各局用煤,不致遠購於外洋。”
開平煤礦還是中國近代煤炭工業中最早實行股份製經營的企業,走出一條“以官督之名,行商辦之實”的經營之路。從1889年到1899年十年間,贏利白銀500多萬兩,相當於原股本的三倍多。
開平礦務局的成功經營引起侵略者垂涎。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占領唐山。唐廷樞的繼任者張翼在英國侵略者的挾持利誘下,被迫簽定“移交約”和“賣約”,開平礦權為英國人騙占,改稱“開平礦務有限公司”。
為收回開平煤礦,1907年10月,長蘆鹽運使周學熙受北洋大臣袁世凱指派,在開平煤田北部開辦了“北洋灤州官礦有限公司”,意欲實力抵製,“以灤收開”。兩家公司在天津煤炭市場銷售競爭。開平公司依仗財力雄厚,並擁有水陸運輸便利,壓低煤價,使灤礦銷路受阻、生產停滯。周學熙向幾家外商銀行告貸均遭拒絕。1912年1月,“開平礦務局”迫使“北洋灤州官礦有限公司”與其簽訂“聯合”經營合同,在不平等條件下成立“開灤礦務總局”,總局地址設在天津,1922年,天津的開灤礦務局辦公大樓建成。英人設計了開灤標誌,兩個圓環代表兩公司聯合辦理,中間菱形代表開灤煤田。轟動一時的收回開平礦權運動,以“以開吞灤,開灤聯合”收場,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兩座由中國人先後創辦的近代大煤礦都淪為外人之手,實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屈辱的一頁。
袁世凱,北洋軍閥首領,中華民國大總統。字慰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凱由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加強對全軍的控製,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小站練兵是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清末任內閣總理大臣,後攫取民國大總統的職位。袁世凱在天津的舊宅有許多處,但惟獨海河東路的住所尤其別致,極具歐洲古典情調。
袁氏舊宅,能勾起很多天津人的懷舊情緒,位於河北區海河東路39號(原奧租界金湯二馬路)的袁氏舊宅,目前已經修繕一新。
袁宅在建築上極具特色的是風水窗上的裝飾塔尖。1976年大地震,塔尖不堪震動跌落下來。震後修繕房屋時,因為這個塔尖的工藝難度極大,放棄了修複。此後二十餘年,袁宅一直缺失一層。這次整修,為了完全恢複風貌建築原狀,在證實了缺損部分原貌的基礎上,仿製了這個裝飾性塔尖,並增設了避雷針。
袁世凱舊宅一樓打磨精致的石柱、雕塑,從顏色到造型皆為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各個房間的屋頂裝飾各不相同,有尖的、弧形、棱形,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樓最左邊上的一間屋頂,全部被漆上了金色。據考證,這是當時主人接待貴賓和舉辦小型舞會的地方。
袁宅內的銅質門把手、窗戶和暖氣盒上的銅質開關也極具特色。據了解,這些小五金類的配件不是民初風格,也不是現在流行的裝飾風格,而屬於德式的尼德蘭風格,恢複時頗費心力。袁宅房間大約50間,門上的銅把手百餘個,窗戶和暖氣盒上的銅質開關二、三百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