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

  另外,天津博物館內的布展采用三維空間的展示手法,以文物、文獻、照片、模型、油畫、景觀等實物展出為主,同時注意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布展和陳列,使展覽充滿現代氣息和時代感。

  位於河西區隆昌路的天津科學技術館1992年開始興建,1995年元旦正式開放。這個外形極具想象力的科技館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萬1千平方米,其中常設展廳麵積1萬平方米,共展出318件(套)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展品,按聲、光、電、力、磁、計算機等學科和技術門類分為14個展區,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激發觀眾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主體建築上方30米直徑的球型建築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座兼有天文館功能的宇宙劇場。

  展館布局為:一層(展廳):動手動腦園區;力學世界;科技名人園;天地萬象;通信與信息;交通與航天;食品與營養;磁電奧秘;餐飲區;二層:立體影視廳;三層:天文知識畫廊;四層:宇宙劇場。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館還和南開大學聯手組建了數學廳,內容分為六部分,序廳、數學史長廊、現代數學、經典數學、趣味數學、計算機與數學的應用從不同角度解讀了數學大師陳省身的經典論斷——“數學好玩”。

  清康熙以來,天津讀書士子人數驟增,原有的縣學和府學不能滿足需要,於是,補官學不足的三取、問津、輔仁、會文、集賢、稽古、崇文和津東8大書院相繼成立。

  津東書院是清代天津知名書院,位於津南區葛沽鎮,同治十三年批準建立,光緒三年由當時的廟宇文昌閣改建而成,李鴻章為書院題寫了院名。不久前,剛剛發現了一塊木匾,長1.9米、寬0.5米,由名貴的獨板樟木製成。其實,這塊匾原長2.4米左右,後被人用做床板時兩頭分別鋸下20多厘米,上麵刻著全篇的《朱子家訓》,所以頭尾缺失。但經曆百年,仍然字體刀工如新,樟木也散發著濃鬱的香氣。也許,這便是書香熏陶的結果。

  按照歲數排列,天津書院的“八大金剛”順序如下——

  三取書院:建於1719年,1760年改名三取書院,1900年被毀最後被改為他處。

  問津書院:建於1751年,1902年改名天津民立第二小學,1912年改名天津私立第二小學,1937年改名問津小學,1956年改名南門裏小學,1997年改為民辦公助的津源中學。

  輔仁書院:建於1827年,坐落於西北角文昌宮旁,即後來的回民小學。

  會文書院:建於1875年,1902年改名天津民立第一小學,現為倉敖街小學。

  稽古書院:建於1887年,1901年改名普通中學堂,現為鈴鐺閣中學。

  集賢書院:建於1886年,坐落於金家窯大街東口,1902年在原址改為北洋官報局。

  崇文書院:建於1878年,坐落於楊柳青鎮文昌閣內,1905年改為天津縣私立第二中學堂。

  津東書院:建於1877年,坐落於津南葛沽鎮,辛亥後改名為葛沽鎮官立二等學堂。

  北洋學堂辦師範,女執教鞭繞講台。這在早年的天津,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今天天津美術學院的前身就是北洋師範女學堂

  1906年6月13日,河北區天緯路一座古樸壯觀的羅馬式建築前,人聲鼎沸,300多位各界來賓匯聚一堂,路上行人也紛紛駐足。喧鬧的鼓樂聲中,門前的紅綢被貴賓輕輕拉下,幾個醒目大字露了出來——“北洋師範女學堂”,這所中國北方最早的女子師範學校成立了。

  建立學堂的目的是為初等及高等小學堂培養女教員並促進女學普及,所以,課程設置也對應地列入了一些女工活兒。女師學堂在上海、天津兩處增招學生67人,除退學者外,共有學生107人,分為第一、第二兩部,名為簡易科,定期一年半畢業。

  1907年,增建兩層樓房,規模漸大。是年,簡易科學生畢業。1908年春,始招完全科師範兩班,仍分第一、第二兩部,定期四年畢業。課程有修身、教育、國文、曆史、地理、算學、格致、圖畫、家事、裁縫、手藝、音樂、體操13種科目,每周教學時數34小時。1910年1月,又在西窯窪設小學堂一處。12月,天緯路北洋客籍學堂停辦,並入南開中學,該校奉令遷入。接著,又與相毗鄰的兩等小學堂商定以三馬路舊校址對換,將兩等小學堂堂舍略加修繕,作為教室及辦公室。自此,該學堂校舍寬綽,初具規模,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12年春,改名“北洋女師範學校”。

  1913年5月改歸省立,更名為直隸女子師範學校。是年8月,奉令將西窯窪北洋高等女學堂歸並該校,改稱附屬女子中學,1914年7月,天津勸學所設立的蒙養園,撥歸該校作為附屬蒙養園。至此,該校除本部外,附有中學、小學、蒙養園。1916年,奉省令改校名為“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暑假後,因附屬女子中學大部分學生畢業,剩餘的班級編入師範二年級,取消了附屬中學。附屬小學遷入附屬中學舊址,成為以後的小學部(今河北區西箭道小學)。1917年8月添招家事專修科一班(畢業後不再續招)。

  鑒於美國婦女做事能力強,擔負家庭責任重,皆因受家事教育,智能充實的緣故,當時的校長向省教育廳建議,增設女子家政藝術學院,研究家事學科及有關藝術,但因連年戰爭,經費拮據,難以實現。終於1929年4月23日,經河北省政府第八十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在天津借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之一部分為院址,增設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以家政為學院之一係。

  1930年,學院部增設英文、史地兩係;1931年,學院部增設教育及音樂兩係;1934年起學院部國文、史地二係仍舊四年畢業,其家政、英文、教育、音樂、體育各係停止招生;另設家政、體育、音樂三個專修科,三年畢業。1934年時,學院部有教員49名,職員36名,學生383名;師範部有教職員54名,10個班,學生476名。至1935年,學院部又增設生物、理化、數學、圖畫等係,共7個係23年班,學生經常保持在350人左右。

  截至1937年4月止,計學院部設有:國文、英文、史地、教育、家政、音樂、體育等7係28個班,師範部有12班,中學部6班,小學部12班,幼稚園部3班,學生共計2000餘人。該院為當時全國女子教育惟一之完善學府。學院增建有科學館、音樂館、體育館、染織工廠及大型的烹飪室,並開辟園圃,培植園藝,設置實習家庭,充實圖書館……

  中國戲院在天津市和平區哈爾濱道,建於1936年,曾與上海逸夫舞台並譽為“南天蟾”、“北天蟾”,是中國戲曲演出最著名的劇場之一。

  中國大戲院占有天津最佳的地理位置,四麵八方看戲都很方便,是天津商貿中心唯一的演出場所。

  1934年,京劇大師周信芳來津演出,商界名流孟少臣等人宴請。席間,周先生提起,天津乃商賈雲集,九河交首之重鎮,名家薈萃,文風古遠,但沒有一座像樣的大劇場,實為憾事。孟少臣等人頗為感慨。事後,邀集天津各界及戲劇名家商議,為天津建一座具有當代最高水準的大劇場。眾多商家名流等出資五十餘萬銀元,投股興建,而且馬連良、周信芳、尚小雲等名家均參股。在當時法租界二十號路天增裏旁買下二千七百平米(合地皮三畝八分七厘)土地,興建了建築麵積達七千七百七十多平方米的中國大戲院,(1934年動工,1936年8月竣工),戲院落成,全市轟動。1936年9月19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當時的天津市長張自忠將軍及全市各界名流,歡聚於此,馬連良先生主持剪彩並代表中國大戲院向各界致答謝詞。

  嗣後,薑妙香、李洪福、劉連榮、茹富蕙等名家與馬先生通力合作,首場演出《群英會》、《借東風》,精彩異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連良破例加演“跳加官”。將開幕式推向高潮,據說,馬先生一生隻此一次演過“跳加官”。

  §§有洋氣的天津(看西風)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