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慢板輕歌,離愁別緒,隻有集風華才子和行雲高僧於一身的弘一大師才能演繹得如此到位,這種情調也正是李叔同一生的寫照。
李叔同(1880—1942),原名文濤,別號息霜,法名演音,號弘一。1905年赴日求學,專攻繪畫音樂,並組織戲劇團體春柳社。1910年畢業返津,就任天津工業專業學校,轉年執教直隸模範工業學堂。1912年離津赴滬,先後於滬、杭任教並主編《文溪雜誌》。1918年秋,剃度出家,皈依佛門,以出世之舉,行入世之業,至老不忘救國。出家後,專研戒律,有南山律宗大師之稱。
20世紀初,由於西俗東漸,一些大城市的喪禮習俗發生變化。李叔同更是開風氣之先,首倡革新喪禮,產生重大影響。
1905年7月23日的《大公報》在《本埠新聞》中,以《文明喪禮》為題進行報道:“河東李叔同君(李叔同故居在河東區),新世界之傑士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君特定於本月二十九日開追悼會,盡除一切繁文縟節,別定新儀。”文末提出《大公報》報社已經得到了喪禮儀式以及哀歌,但因篇幅所限,就擇日刊登。
喪禮當天,李叔同身穿灰色長袍,取代了過去穿白色孝服的傳統喪俗。當來賓進入靈堂默哀時,李叔同彈起他為母親專門譜寫的《追悼李節母之哀歌》,一群小學生齊聲唱起,“鬆柏兮翠蘇,涼風生德闈。母胡棄兒輩,長逝竟不歸?兒寒複誰恤,兒饑複誰思!哀哀複哀哀,魂兮歸乎來。”
果然,在轉天的《大公報》上,公布了李叔同革新喪禮的具體內容,內容除了聲稱“備有西餐、以饗來賓”外,在《附啟》說:“我國喪禮繁文縟節,俚俗已甚。李叔同君廣平願力祛其舊。爰與同人商酌,據東西各國追悼會之例,略為變通,定新儀如下:一、凡我同人倘願致敬,或撰文詩,或書聯句,或送花圈花牌,請毋饋以呢緞綢幛、紙紮箱彩、銀錢洋圓等物;二、諸君光臨,倘須致敬,請於開會時行鞠躬禮;三、追悼會儀式:甲、開會,乙、家人誌哀辭,丙、家人獻花,丁、家人行鞠躬禮,戊、來賓行鞠躬禮,己、家人致謝來賓行鞠躬禮,庚、散會。”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當時李叔同革新喪禮的主要內容有行鞠躬禮而不是傳統上的跪拜磕頭,另外,親朋故舊前來致敬,則選擇送花圈,而不要紙紮等舊喪禮中物品。
李叔同在天津的故居有兩處。一處是河北區糧店後街東側陸家胡同東口,門牌2號的一所南北朝向的長方形三合院。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此院。另一處是坐落在糧店後街山西會館斜對麵的一所較大的宅第,即現在的糧店後街60號院。李叔同6歲前遷居到這裏,這是一座有150餘年曆史的典型清代建築,占地二畝,計有各類用途的房間60餘間,院內分南北兩部分,各有前後院,形成一個“田”字形大院。後三合大院南房為李叔同少年時居室,李叔同就是在這裏走向他藝術和事業的成功之路。
李叔同故居是典型清代建築,沿街而建,坐西朝東,大門為“虎座”門樓,門楣上有極為精細的“百獸圖”鏤刻磚雕,牆壁為磨磚對縫,迎麵為刻磚照壁,門樓左側為廳房。當年大門樓前和過道內分別懸掛“進士第”和“文元”兩方大匾。前四合院有兩個磚砌垂花門,有南北房各3間,東西房各5間。前臉均為雕有“漁樵耕讀”的木結構裝飾。在大四合院右側,原有一個小花園,名“意園”,建有藤蘿架,四周為竹籬圍起。意園有一間西屋,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改建的,稱“洋書房”。李叔同在天津任教時,就是在這裏讀書、寫字、作畫和接待友人的。在李叔同的“洋書房”裏,曾經有一架鋼琴,是當年李叔同創作樂曲用的。
作為“雜家”的李叔同,創造了很多“第一”。他是以“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樸拙圓滿,渾然天成”。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作《送別歌》,久唱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李叔同出家前,曾經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書,為了掌握授課進度,常把一隻金表放在鋼琴上,邊彈琴,邊看時間。圓寂前,他把這隻金表送給寬願法師。戰亂之後,這隻金表落於杭州一位老尼姑之手。豐子愷(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學生)得知下落後,重金贖回,珍藏家中。1965年,弘一法師弟子、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法師來華訪問,豐先生把此表奉贈,請他留置山寺。
說來也巧,1987年6月5日,廣洽法師第三次來津,把金表送還李叔同之子,作為永久紀念。更令人稱奇的是,第二天,廣洽法師到北京後,又得到弘一法師的另一隻金表。當時,廣洽法師專程赴京看望葉聖陶先生,葉老的兒媳——夏丏尊先生的女兒熱情迎接,並把珍藏多年的另一隻一模一樣的金殼懷表,奉贈給廣洽法師。原來,弘一法師生前有兩隻懷表,1918年7月13日,也就是出家的前3天,他把這隻金表及字帖、折扇一起送給夏丏尊,後由夏先生女兒一直保存。
李叔同在全國各地的紀念館有很多,但隻有在天津,在他的故鄉,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作為一代大師的成長軌跡。
大師雲集天津,宏論成於天津,不僅是巧合;嚴複的圖強熱望,梁啟超的改良夢想,李叔同的情係家鄉,也不僅是偶然。這一切,統統是河海相溶的結果,是河文化、海文明滲透與互補的結晶。
天津的文氣,不僅埋藏於底蘊之下,也飄逸於街區之上,幾座特色獨具的博物館就是最好的寫照。
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就是那座最早展出披毛犀化石的北疆博物院,1998年10月1日,易地擴建後正式開放。
天津自然博物館現有各類標本38萬件,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有國家一、二級藏品1000多件,其中多數為我國乃至世界瑰寶中的珍品——模式標本。它的基本陳列包括:序廳、古生物一廳、古生物二廳、水生生物廳、兩棲爬行動物廳、動物生態廳、昆蟲廳、海洋貝類廳、熱帶植物廳。這些陳列采用國際博物館界流行的主題單元展示法,圍繞“地球與生命”這一主題,集中表現了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的多樣性、生物與周圍環境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展廳內外有完善的服務設施,三樓有電教廳,二樓有觀眾休息廳(博物館紀念品商店),還為殘疾人設置了無障礙通道及專用衛生間。為方便外國朋友,專門設置了三個語種的語音導覽機。
看完自然館,再賞“白天鵝”。這隻天鵝就是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與平江道交口的天津博物館,占地麵積5.02公頃,總建築麵積34900平方米,擁有11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可以同時容納12000人。
作為標誌性建築,天津博物館充分反映了天津的現代風格。設計采用仿生原理,外形酷似一隻從湖麵振翅欲飛的天鵝,象征著天津在新世紀的騰飛。
根據展期長短,館內展廳分為兩種類型:一部分布置基本陳列,內容相對穩定;另一部分內容可調整、更換。博物館分三層,一層主要由辦公區、貴賓廳、多功能廳及市民休閑區組成;二層為藝術品展區,設有精品廳、瓷器廳、書法廳、繪畫廳、硯台廳五個展廳;三層是從天津古代史到當代史的曆史陳列展覽區。
天津博物館是在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曆史博物館的基礎上組建的大型曆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0萬件,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硯台、甲骨、錢幣、郵票等傳世文物和曆史文獻,地方民間工藝及天津地區出土文物等多個門類,其中尤以古代陶瓷器、書法、繪畫、硯台、錢幣以及中國近代曆史文物、文獻最為突出。此外,天津博物館還藏有各種專業圖書資料20餘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