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

  中國大學堂,首家看北洋。

  1895年10月2日,這一天,是大清光緒二十一年八月十四。北洋西學學堂由光緒帝禦筆欽準,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首任督辦盛宣懷定下了“實事求是”的校訓,百年未改。而這闕校歌著於1935年,當時的北洋大學已走過40年立誌改造中華、實業救國的艱辛之路。

  在天津大學廣場湖畔的一座小亭中,鐫刻著一張大學畢業文憑,上麵“欽字第壹號”的痕跡,總能給人無限遐想……

  1899年,北洋大學堂學生王寵惠以優異成績完成4年學業,1900年元月,他取得了“考憑”(文憑)。文憑外圍左右書有“欽字第壹號”,文憑正文開頭書有“欽差大臣辦理北洋通商事務直隸總督部堂裕為……”,文憑內有對北洋大學堂的簡介,對學生的介紹和鑒定、學生所學課程等內容。還寫有王寵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姓名。就是這張被蟠龍、海水、蝙蝠圖案包圍的考憑,如實銘刻了對近代中國第一所新式大學——北洋大學堂的記憶……

  如今的天津大學身處鬧市,而1903年,複校後的北洋大學位於天津北郊的西沽,距離城中心還有七八裏的路程。

  “出了天津鬧區,向北郊行,在經過鄉村中一個市區附近名叫小王莊的村莊後,就逐漸步入了一條名叫‘大學道’的寬敞公路。走上這段大學道不久,首先通過一座‘明德橋’;再前行,當繞過一個彎後,遙遙地看到在密茂叢林中點綴著巍峨的各種房舍,就意味著這將是大學道終點上的高等學府了。在將到學校門口的時候,還要越過橫跨北運河上一座木造排架的‘新民橋’,過了橋轉彎就到了莊嚴的‘至善門’。”這是北洋學子對母校的回憶。

  北洋大學沒有其他學府的氣魄,房屋布局絲毫不顯闊綽之象。然而,正是這種樸實無華,造就了她踏實求真的品格。

  北洋西學學堂創辦之始,就以美國著名大學為範本,校門設置、方向,學製、教學計劃、功課安排、授課進度、教科書、教員配備等,皆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藍圖,成為當時中國興辦新式大學的模式,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

  北洋西學學堂開辦時分設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機械工程四學門。這是因為當時清政府在處理內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特別是在對外交涉、商務活動中簽訂條約、協定等方麵,故設法律科;在“工業救國”口號下急需開發中國資源和機械加工工業,故設立礦冶、土木、機械等科目。

  在天津大學,一份1895年至1948年北洋大學教員名單,外國教師的數量明顯多於中國教習,那時,除漢文課和部分外語課由中國教習擔任外,其餘所有功課均聘外籍教習擔任,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語授課。考試也是除國語外,全部用英語試題。

  北洋西學學堂有別於以前建立的各類新式專科學校,它一開創就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分為頭等學堂和二等學堂。頭等學堂即為大學本科,二等學堂為預科,相當於高中,學製各為4年。1895年成立時,頭等學堂直接招取“已通大學堂第一年功夫者,精選三十名列作末班(即大學一年級)”。

  曾經的南開校友,文壇大家曹禺和老舍曾寫詩讚譽母校:“知道有個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而知道南開的,便知道有個張校長,這個張校長,就是南開的靈魂張伯苓。

  張伯苓是近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幾十年執著追求,帶領一支神奇的團隊,先後建起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現在的天津第二南開中學)和重慶南開中學。

  甲午海戰慘敗後,作為北洋水師的一名水手,張伯苓痛感國家的貧弱。軍事救國的理想破滅了,他又萌發了教育救國的思想。他這樣表白心跡:“中國雖然幅員遼闊、曆史悠久、人口眾多,但是人的精神萎靡不振。要挽救危機,複興中華,必須造就新人!”

  當時,同樣抱有教育救國思想的,還有一些開明人士,天津著名士紳嚴修就是其中之一。1898年初冬的一天,兩人首次會麵,一見如故。嚴修禮聘張伯苓擔任嚴氏家館私塾教師,從此結成莫逆之交。

  1904年夏,兩人東渡日本,考察教育。下決心找到日本明治維新僅僅30年就轉弱為強的原因。他們的結論是:中學居於小學和大學之間,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階段。於是決定先辦中學,以後再向小學和大學擴展。1904年10月17日學校開學,招收學生73名,其中一名學生是梅貽琦。20多年後,梅貽琦成為清華大學校長,執掌清華帥印近20年。

  張、嚴精神感動了許多開明士紳,有人捐款,有人獻地。1907年,在天津舊城西南一塊獲贈的鹽堿荒地上,兩人蓋起了新校舍。因此地被稱為“南開窪”,所以校名改為“南開中學堂”,也就是今天的南開中學。

  為了開辦大學,1917年8月,張伯苓赴美取經。他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師從著名教育家杜威。盡管已經41歲,但他甘當學生,孜孜鑽研。1918年冬,張伯苓回國,1919年9月,南開大學成立,設文、理、商三科,教師17名,學生96名。這第一屆學生中就包括周恩來,他被張伯苓準予免試進入文科。

  1936年,張伯苓多方籌措資金,在重慶沙坪壩買地800畝,建起了南渝中學,後改名為重慶南開中學。學校於1936年9月開學,招收學生200多名。不久,“七七事變”爆發,中日全麵開戰,天津南開中學的師生輾轉撤到重慶南開。隨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張伯苓建立重慶南開中學的先見之明和雷厲風行,被眾人稱為鬼神之功!隨著重慶南開聲望大振,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達到1500多名,其中竟有香港的年輕人跋涉幾千裏到重慶南開求學。

  南開中學建校之初,張伯苓根據他對當時中國現狀和中國人的深刻認識,製定了三大教育政策——愛國教育、科學教育、體育和藝術教育。

  張伯苓提出了“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的南開校訓。他說:“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求人。”張伯苓還把愛國教育與學生行為舉止、自身修養結合起來。南開中學的教學樓裏有一麵大穿衣鏡,上端橫匾上鐫刻著40字箴言:“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當年,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裏奧來南開參觀,發現學生的精神狀態、言談舉止、儀表風度與其它學校明顯不同,便問張伯苓原因所在。張伯苓把他帶到穿衣鏡前,將上麵的箴言細細解釋。伊裏奧聽後十分欽佩,回國後逢人便講,於是這件事就在美國傳開了。不久,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人來到南開,將鏡上的箴言拍攝下來,刊登在美國的報紙上。

  張伯苓酷愛體育,早在嚴館時代,就開設了體育課。南開中學成立後,體育被列為必修課,不及格者不準畢業。體育課的考試,不僅考各項運動的技巧,還考筆試——各種運動的規則。當時的天津有9塊外國租界地,有多支體育運動隊。南開的足球隊挫敗了不可一世的英國隊、俄國隊和世界聯隊。由“南開五虎”組成的南開籃球隊更是享譽全國,他們不僅擊敗國內無數強隊,而且擊敗了遠東運動會的冠軍菲律賓隊。早在1907年,張伯苓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出:中國人要參加奧運會。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張伯苓精心策劃操辦,張學良慷慨捐款資助,終於使中國人第一次出現在奧運會賽場——劉長春參加了短跑比賽。所以,專家認為:誰代表中國出現在洛杉磯是偶然的,張伯苓才是使中國人走上奧運舞台的真正英雄,他是中國奧運第一人。

  1916年,張伯苓應邀在沈陽作了題為《中國之希望》的演講。張學良是台下的聽眾之一,他此時雖貴為“張大帥”公子,但內心苦悶。聽完演講,他精神大振,從此立誌發奮救國。他對張伯苓一直感念不忘,始終以師禮事之。1930年,已是陸海空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到南開大學視察,他對南開師生深情地說:“我之所以有今日,張先生一言之力也。”1936年初,張學良秘密來到延安與紅軍談判。當他看到對方是周恩來時,開口說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老師——張伯苓先生。”1996年,在張伯苓誕辰120周年前夕,張學良特意書寫了“桃李滿天下”幾個大字紀念張伯苓,這也是他的最後墨寶。

  校長的品格,有時候就是學校的品格。成就偉大事業者,必然具有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張伯苓畢生不謀官,不圖利,大公無私,一心隻為國家的富強昌盛和南開的發展壯大而操勞。他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始終過著布衣蔬食的生活。

  他常說:“我用不著攢錢。不能給孩子們留錢,他們錢多了就不想做事了,豈不害了他們嗎?教給他們一些德行,就夠他們一生享用不盡的了。”

  張伯苓去北京、南京辦事,為了省錢,一直坐三等車廂,每次都住在同一家廉價的小店,一天一元包吃包住。由於小店條件差,他不得不隨身帶著一包臭蟲藥。

  南開大學成立時,設文、理、商三科,1920年增設礦科(1926年停辦)。1927年成立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後改稱經濟研究所)和滿蒙研究會(後改稱東北研究會),經濟研究所趨重實地調查和以物價指數為主的經濟統計工作,其出版的《經濟周刊》、《南開指數年刊》等多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為院,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及醫預科,共13個係。1931年,商學院與文學院經濟係及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合並成立經濟學院;創辦化學工程係和電機工程係,附屬於理學院;1932年設立應用化學研究所。

  1937年7月,南開大學慘遭日本侵略軍轟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毀。同年8月,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三校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翌年4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三校北歸,1946年南開大學遷回天津並改為國立。複校後設文學院、理學院、政治經濟學院和工學院,計16個係,另設有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及邊疆人文研究室。

  北洋與南開,雙星照津門。她們一樣是有追求的,也一樣是講風格的,更一樣是高品位的。南開區衛津路上,這兩個連在一起的校園是天津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臨河而建的校門像兩張微笑的臉,召喚著各地的菁英學子。至於南開,還有一處發祥的院落,便是位於南開區五馬路小巷深處的南開中學現址,那裏也是南開的底蘊所在,寫下了一所中學走出兩任共和國總理的世間傳奇。

  南開區南豐路上,有一處天津規模最大的仿古建築,占地2.56萬平方米。這便是建於1913~1923年間的李純祠堂。

  祠堂坐北朝南,前麵三進庭院,後辟花園,由磚砌照壁、石牌坊、石拱橋、大門、前殿、戲台、中殿、後殿、配殿及回廊組成。該建築原為北京西直門外明朝宦官劉瑾府邸。江蘇省督軍李純20萬元購得後,拆建成民居出租,將拆下的材料(如琉璃瓦、雕梁畫棟、牆磚、石雕等)拆運抵津,建成仿古建築,因仿效故宮布局,素有天津“小故宮”之稱。易地重建的宅邸因工程浩大,引起袁世凱注意,曾派人調查,李純用重金行賄後改作家祠。新中國成立後,辟作南開人民文化宮。

  說是天津“小故宮”,絲毫不顯誇張。李家祠堂的中殿是主體建築,建有石獅、石坊、屏壁、華表、長廊、殿宇、戲樓、拱橋等。整座建築色彩絢麗,碧瓦朱欄。隻是還未竣工,李純已不在人世。

  李純(1874~1920),字秀山,直隸(今天津)人,北洋軍閥。清光緒十七年(1891)入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曾在袁世凱小站訓練新軍中任教練,1913年任江西都督,1917年調任江蘇督軍。在任期間橫征暴斂,在津京兩地廣置房產。同時投資工商金融,生財有道,官場商場場場得意。1920年10月12日夜,年僅46歲的李督軍突然死於督署。官方宣布:因“憂國憂民”而自殺身亡。後傳說李妾與馬弁私通,被李發現後,馬弁將李純擊斃。

  複原修建的祠堂1960年竣工,名為“南開人民文化宮”,郭沫若題字。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