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

  商重而文厚。

  天津的文氣,不似其他地方的單一,或直白,或委婉,而是屬於那種無處不在的,浸潤在空氣裏,吸上一口,沁人心脾,雅也文氣,俗也文氣,就連那逗得人前仰後合的俏皮話,也是透著智慧,藏著學問的,是從一代代的文化積澱裏發酵出來的,而且,不論是文行武當,還是書院學堂,個個得風氣之先,家家有傳家之寶,再加上一大批菁英雅士砥礪而行,天津才有了北方教育中心的崇高地位。

  建城才三十多年,天津就有了“中學”。乍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是,明了了天津衛的發軔之跡,便會恍然,那實在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天津衛之“衛”,是明代軍隊的一種編製,每衛5600人,當時,天津是三衛建製,以兵員足額計算,共有衛卒16800人,加上隨軍家屬,人數日眾,摩擦漸多,口角互毆越來越多。被這種糾紛攪得心煩意亂的左衛指揮僉事(左衛最高指揮官)朱勝想來想去,決定對其嚴加管教,而改掉好鬥習性最好的靈丹妙藥就是讀書識字。可是,已見規模的天津城裏竟然沒有一所官辦學校。

  幸運的是,朱勝的想法和朝廷不謀而合。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為了穩定軍心,以文定武,明英宗下令‘全國凡是有武衛的地方都要設衛學,選優秀的武官與軍士子弟入學接受教育’。興奮的朱勝捐出一所住宅改建成學校,也就是天津最早的衛學,最早的官辦學校——文廟。最初建的是堂齋公廨,有明倫堂和誌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隻是條件簡陋,但畢竟給軍人子弟找了一個讀書的地方。

  正統十二年(1447),大成殿建成,供奉著孔子以及孟子、顏回等人的牌位,這時,文廟已是一廟兩用,既是學生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儒家始祖孔子的場所。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裏,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廟東是府廟,廟西是縣廟,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府廟主體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兩座二柱三樓式牌坊,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的春天是最妙的,白天,輕風習習逐大殿,晚上,窗外濃陰篩月影。進文廟,先看見的就是泮池。這是個架著石橋的圓形水池,語義出自《周禮》的“辟雍”,指周天子設置的四麵環水的大學堂。踏過泮池,就等於走進了最高學府。泮池水連通著海河,海河水位多高,泮池的水位就多高。泮池內壁上探著幾個石雕的龍頭,據說,龍頭是海河水位的測試表,泮池水在龍舌,說明海河水位恰好;要是高過龍鼻,就有洪澇的危險了。

  牌樓“照壁”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過街牌樓,橫額上分別鐫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個金黃大字,這是對孔子的至高評價。牌樓建於明代,明萬曆、清康熙和民國年間重修。兩根高大的木柱,通過3層橫額和雕龍華板,由一簇簇製作精巧的鬥拱,支撐著3座“屋脊六獸”的四阿瓦頂。這種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在我國現存牌樓中實屬罕見。

  文廟裏的鼓是每年祭孔時敲的,造型別致,“通透”式樣,鼓的底座伸出一方形木棍,直插中央與上麵的罩棚相連,將鼓牢牢固定在架子上。鼓麵上繪著一條彩龍,從龍爪上的五個腳趾頭判斷,應是清朝之物,可惜年代久遠,加上敲擊頻繁,正中央的彩繪已模糊不清。

  文廟初建時,朝廷撥了些田地,並且還要下發“教育經費”。靠著這些保障,文廟才有能力提供純粹的“義務教育”,不僅供給學生米麵、衣服、銀兩,甚至連學生家屬的糧食、住房也要包下來,再加上老師的俸祿,是筆不小的開支。

  朝廷在無償“支教”的同時,對教無成效的老師和學無所成的學生還有嚴厲的製裁措施,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供給製”。後來天津衛的學校,比如長蘆運學、屯學、武學等大都延用這種製度。

  衛學相當於今天的中學,在此之前,孩子先要讀鄉社設立的社學,類似於現在的小學。

  天津的社學始於明洪武年間,屬於初等啟蒙教育,大部為官辦,孩子們在這裏接受《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的教育,由地方官員負責查考入學人數、學習成績、教師勤惰,並行上報。

  孔子為文人之聖,被儒者尊為萬世師表,文廟自不例外,其建築風格處處透露著尊孔的信息,甚至連大殿的名字都是從孔廟照搬來的。

  每年春秋兩季(陰曆二、八月),文廟都要舉行祀孔大典,以8月27日最為隆重,屆時“鍾鼓齊響,笙歌共鳴”,地方文武及各界名流都到列隊參拜,場麵宏大。原先,天津孔廟隻有一處,到了清雍正年間,天津由衛改州,再升州為府,府駐天津,而府的首縣又是天津,因此舊日的天津地方官,既有知府,又有知縣,於是就把初建的孔廟歸天津府管,稱為“府廟”,雍正十二年(1734),在西邊再建一座孔廟,歸天津縣管,稱為“縣廟”。府縣兩廟並列,建築規模一樣,這種格局國內僅有。

  即便是今天,文廟也仍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隻要腳步一踏進四進的院落,心就自然安靜下來,耳畔飄過琅琅書聲,那麽,歲月湮沒了無數細節,還有多少人知道600年前的孩子們是怎樣讀書的嗎?

  專家們仔細考證後,得知衛學的具體課程是禮、樂、射、禦、書、數六科,後來,樂、禦合並,保留了禮、射、書、數4科。“禮”,就是中央頒發的經、史、律、詔、禮儀各書,必須熟讀精通;“射”,就是練習射箭,每逢朔(初一)、望(十五)兩日,學生們便會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射圃訓練,射圃應該在軍隊裏,練習時,射中的學生還會有獎品;“書”,就是練習書法,每個學生每天要寫五百多個大字;“數”,是學習算學,但不同於現在的數學,而是單指九章算法。

  文廟的明倫堂,就是當年學生上課的地方,早晨七點上課,下午三點放學。濟濟人才從這裏走出去一展身手。明正統至崇禎年間,天津三衛先後考中舉人26名,皆為軍生或官生。其中11人成為進士。

  有意思的是,衛學的學生竟被分成三等:一等生叫“廩膳生”,隻有20名,每人每月可從文廟領取廩米6鬥,是文廟最優秀的學生;二等生叫“增廣生”,也是20名,但是沒有糧食可領;三等生叫“附學生”,名額沒有規定也無從考證。

  差距甚大的待遇好比充饑的畫餅,吸引著學生埋頭苦學,衡量他們水準的,自然就是“考試”。文廟的考試花樣繁多,分成月考、歲考和科考。月考,每月考一次,由文廟老師主持,有點像現在的平時測驗。歲考則由提學官主持,每年舉行。學生成績分為六等,一等補廩膳生,二等補增廣生,三等如常,四等罰責,五等降級,六等除名。科考,每年兩次,是在歲考的基礎上,提取成績一二等的學生,進行複試,第一名者取得鄉試資格。鄉試通過了,才能赴京參加會試。

  天津衛舉行歲考的地方叫‘校士館’,也稱‘試館’、‘試院’,通常叫作‘學棚’。那時候的考試地點在東門內南隅的提督學院衙門,與文廟隔街相對。因為衛學規格隻是縣學級別,沒達到舉辦會試的資格,學生們隻能奔波到北京參加會試。

  與鼓樓比鄰而立的,是廣東會館。這個本來有些同鄉會性質的商聚之所,卻好像集戲曲、演藝大成的文化大場。

  廣東會館是廣東旅津人士(以商人為主)設立的集會、寄寓機構。由當時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廣東中山縣人)倡建,館址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月落成。建築宏大,嶺南風格,由門廳、正房、配房、戲樓和跨院、套房組成,占地麵積約1.5公頃,是天津現存規模最大、裝修最精麗的清代會館建築。建國後,四周房舍改建中學,其餘殿宇、戲樓於1986年辟為天津市戲劇博物館,成為兼有陳列展覽和演出等多種功能的文化場所。

  這裏的奇巧,是那一層稱為中國之最的戲台,當年,正是這方戲台,唱出了中國古典劇場的絕響,成為古典戲園伸出式舞台淘汰前僅存的碩果。台上,匾額上寫著“薰風南來”,台下,按一桌八椅的配置,擺滿了不大的觀席,這種伸出式舞台的絕妙之處在於能夠三方接觸觀眾,而舞台上懸臂結構的藻井,外方內圓,像一頂南方水鄉女子戴的鬥笠,映襯著舞台的燈光,讓人分不清到底哪是戲裏,哪是戲外,隻好回頭看看麵向舞台的一對廊柱上刻著的對聯:“粉墨辨忠奸曼舞輕歌皆世態,箏琶彈喜怒繁弦急管畫人情”,好一個“皆世態”,好一個“畫人情”,端的是或虛或實照世界,戲裏戲外皆人生。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悠長稱曆史,建設為同胞,不從紙上呈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後起之努力追蹤,念過去之艱難締造,願一心一德共揚校譽於無窮。”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汲汲駸駸,月異日新,發煌我前途無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大江之濱,嘉陵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這是兩首永遠能讓莘莘學子熱血沸騰的歌曲,這是兩個永遠能讓祖國為之驕傲的學校,磅礴大氣,立意深遠,詞工曲厚,傳唱上口。前麵的是北洋大學的校歌,後麵的是南開學校的校歌。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