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裏,有則眾人皆知的謎語:沒頭沒尾走不完的路,謎底是花園路。
花園路長470米,是環繞直徑135米的中心公園修建的一條環形道。1902年建於法租界,名為霞飛將軍路,簡稱霞飛路。1946年中國政府收回租界,改為花園路。路外側多為歐式建築,名樓薈萃,錯落有致,足以讓人眼花繚亂。這條路的2號是一幢具有英格蘭風格的樓房,是近代中國駐葡萄牙公使張公撝的舊宅;5號曾經是愛國將領吉鴻昌將軍秘密抗日的大本營;9號是經營紗廠的實業家章瑞庭的舊宅,現在是天津市工商聯辦公地;10號是開挖煤礦的實業家莊樂峰的舊宅,是一幢仿德國庭院式四層樓房,曾經是天津市教委的機關所在地;12號是一座英國庭院式樓房,主樓分為南、北、東三幢,連同西側正門,統由廊廳連為一體,現為和平區政府。
這條路路短口多,不到百米,就是一個路口——東口出承德道通大沽北路,西口出承德道通新華路、河北路;北口出丹東路直通和平路,南口出丹東路通營口道;西北出遼寧路通赤峰道,東南口出遼寧路通營口道。這樣的路難免叫人迷糊。熟絡地形的人會說:“以渤海大樓為目標啊,朝那兒走,不就是和平路了嘛!”
渤海大樓,這座主體13層,高48.2米的樓宇,曾為天津市最高建築。大樓1933年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設計,德國買辦高興橋投資興建。1935年建成後,交給其子高渤海經營,故名渤海大樓。大樓是框架結構,由90多根鋼柱搭架焊接聯成一體,地基用菲律賓木排列打樁,牆體內層用空心磚,外層全部用進口特製磚壘砌,外觀為棕褐色。1949年作為市政府招待所,1966年更名人民大樓,1979年恢複原名,現在是國民飯店旅店二部。
每座城都有一條“名片街”,濃縮了城市中所有光鮮的櫥窗,向外人展示著她的魅力。天津的“名片街”就是“金街”,一條最早有有軌電車開過,最早有大小商鋪興過,最早有商業傳奇寫過的商業街。
2000年9月,改造後的和平路商業街與濱江道連成一個“金十字”,定名“金街”。“黃金”之“金”,與“天津”之“津”諧音,寓意美好。2003年9月,抒懷“津門新十景”的《臨江仙》詞頌曰“商貿金街昌萬象”:“金街”點明地點,“商貿”突出特色,“昌萬象”則是商賈雲集、店鋪櫛比、百業繁盛的如實寫照。
金街的前身是和平路,位於海河西側,南起渤海大樓,北至東南角,全長2138米。北起南馬路與東馬路相接,東南至營口道與建設路相通,中與榮吉大街、多倫道、鞍山道、錦州道、長春道、濱江道、赤峰道等17條道路相交。其中與濱江道相交叉的地段,構成天津最繁榮的商業區。金街道路兩側建築多為歐式風格,其中勸業場、惠中飯店、交通飯店、國民飯店等已有近百年曆史,2003年整修後恢複了西洋風格的街燈、地麵、坐椅,異國味道養眼醉人。
和平路商業街始建於1905年,當時以錦州道為界,以北屬日租界,名旭街;以南屬法租界,名杜領事路。19世紀20年代末,隨著天祥、勸業、泰康三大商場,國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館以及渤海大樓、浙江興業銀行等建築的落成,繁榮日盛。1946年,這條商業街統稱羅斯福路,1953年取“熱愛和平”之意更名“和平路”。
“和平路”是全國最長的商業步行街,先不說店鋪的內容之富,僅是各家堂麵的匾額就是一則天津之商傳承的最好目錄。
華燈初上的和平路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一身輕鬆的人們仿佛一股潮流,在閃爍的霓虹下,開始喧鬧起來。放眼四望,層樓錯落,光影成趣。黃金之街確是金碧輝煌。也隻有在“金街”上,過去與現在,時間與空間,人流與物流,才能如此完美地融合一起。
逛累了“金街”,再往北不遠,還有一條特色之街——南市食品街。說它是街,其實是“城”,至少從外觀上,猶如一座"固若金湯"的古城池,突兀地佇立著,成為南市的招幌。城內呈十字型,整體建築高三層,街道用玻璃封頂。它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經營名特食品為主的新型市場。川、魯、粵、湘、蘇、浙正宗大菜,有甜、鹹、幹、稀民俗小吃,意、俄西餐、快餐,山村野味、時令海鮮、鄉村便飯、仿膳佳肴應有盡有,是個不折不扣的名吃博覽會。
§§有文氣的天津(看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