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集到市到場,人們追逐琳琅滿目的熱情一直不減,這也便成全了商場不可替代的城市坐標的地位,大到商都,小到縣城,都有鄉裏引以為豪的商場,外地人初來乍到,首選的大多也是這個地方。
天津勸業場坐落在和平區和平路與濱江道交叉的十字路口上,建於1928年。高星橋創辦,法籍工程師慕樂設計,風格屬折中主義,建築麵積2.1萬平方米。主體五層,轉角局部七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勸業場的開幕營業日選定在12月12日,場內高懸著津門名家華世奎書寫的"天津勸業商場"五個金字。老人們說,開業時比過年還熱鬧,大官小官、普通百姓都來了,裏裏外外圍了好幾層。那種轟動像是來了個天外客。
因為地處舊法租界,勸業場開業時曾定名“法國商場”,最後改成“勸業商場”還是采納了股東之一載振(清慶親王)的意見。場內掛著“勸吾胞輿業精於勤商務發達場益增新”四個條幅作為辦場宗旨,“勸業商場”四個字便是取了四條幅的首字連綴而成的。
天津解放前,勸業場的一、二兩層樓及三樓的一部分租給鋪戶或貨攤,經營日用百貨、布匹、器皿、鍾表、首飾、文房四寶、舊書、古玩、工藝品等;四、五、六層是劇院、影院、茶社等遊藝場,設有天宮影院、天華景戲院、天樂戲院、天緯球社、天露茶社、天升戲院、大觀園以及夏天開放的屋頂夜花園“天外天”,時稱“八大天”,每日燈紅酒綠不夜天,勸業場成了一代人的精神寄托,是花銀子,找樂子的絕好去處,即便這些個地方玩膩了,出來透透氣,說不準又被場裏開的兩家相麵館、一家草蟲社(專賣蛐蛐、蟈蟈)的夥計拽了進去。
1958年,勸業場與毗鄰的天祥商場合並。場內有15個經營商場和儲運部,經營品種近3萬種,日客流量近20萬人次。單憑這三個數字,就足以說明勸業場的魅力。
今天的勸業場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顆珍珠,新廈老廈雙星耀目,靚麗霓虹交相閃爍,走進那個叫人眼花繚亂的世界,感受勸業場汩汩而出的“場”氣,她已經遠遠超越了櫃台與商品的簡單組合,而變成了商業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化身。
銀行從來就是森嚴之地,在金融風暴頻發的舊中國,每個銀行都有幾層複雜的背景,也都有幾個神秘的故事。鹽業銀行天津分行自不例外。
它的原大樓在赤峰道12號,建於1926年。平麵為矩形,3層混合結構,有地下室。其中,1層是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大營業廳,廳內頂棚上鑲著黃金等材料做成的“藍天飛凰滿天星”圖案。窗戶刻畫的是比利時彩色玻璃拚成的“鹽灘曬鹽”畫麵,一派工場繁忙氣息。地麵、廊柱、營業台都是大理石砌成的,富貴典雅,現在是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營業部。
鹽業銀行原本是袁世凱長兄袁世昌內弟張鎮芳創辦的。張鎮芳(1863—1933)在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官至天津長蘆鹽運使,主管河北、山東一帶鹽政。曆來鹽官好發財,就是個地方鹽運使,一年進項也有10萬兩白銀,油水之厚遠超縣太爺,何況總攬半個北方鹽政的長蘆鹽運使呢!
張鎮芳為了集中管理鹽稅,1915年3月,在袁世凱支持下,創辦鹽業銀行,原定總股款500萬元,其中官股200萬元,私股300萬元,由於財政官員抵製,官股隻交了10萬元,而且後來也轉給了私人,所以,鹽業銀行從骨子裏說,是個官方背景、私人性質的商業銀行,股董都是腰纏萬貫的清廷舊僚。
1917年7月,辮帥張勳複辟,作為袁世凱心腹的張鎮芳積極參與,失敗後鋃鐺入獄,鹽業銀行被新起的段祺瑞內閣接收。段內閣為解財政之急,派吳鼎昌出任總經理。
吳鼎昌原本一介書生(1844一1950),1903年考取官費赴日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是個革命黨人。當初北京盤桓時,曾托舊交通係首領梁士詒向袁世凱推薦,未被看中。梁士詒詢問其故,袁說:“你看此人‘噪啞無音’又‘腦後見腮’,有‘反骨’,你敢用而我不敢用!”
吳鼎昌出任總經理時,正值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由於停兌事件信譽受損。北洋政府各機關領到的軍政費,無論是搭付銀元還是暫不兌現的鈔票,都願存入商業銀行。而鹽業銀行以鹽業為後盾,又有多位大佬參股,占盡天時地利。吳鼎昌抓住時機,將原本未收足的股款一舉收齊,又拉交通銀行協理任鳳苞,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中南銀行總經理胡筆江入股,為後來的聯合經營打下人事基礎。增資後,鹽業銀行不僅有北京、上海、天津分行,又開辦了漢口分行,實力大增,大銀行的架勢初步成型。最紅火的時候,行員年度分紅,能分到60個月的工資。
鹽業銀行賺錢的招數很多,清末,僅靠承辦清王室巨額放款,就狠撈了一筆。那些王公貴族抵押的物件,價值連城者不計其數,像慈禧冊封為貴妃時的金冊封4頁,生了皇太子載淳〔同治〕之後冊封為皇後的金冊封8頁,隆裕皇後的金冊封6頁,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還有5顆金印,順治之母吉特氏的一顆最大,慈禧、隆裕的兩顆次之,另外兩顆是顧命大臣載垣和端華的。
其中,精品中的精品,便是一套金編鍾,包括黃鍾12個,每個重800多兩;大呂4個每個重600多兩,合計毛重13647兩,折合純金4000多兩。還有兩個金塔,每個重500兩,有半人高,七層,每個塔身和門上都鑲嵌了珠寶,奪人眼目,這都是1790年乾隆皇帝80歲大壽時,各省的督撫聚資鑄造的貢品,全部黃金打造,屬稀世之寶,也是鹽業銀行的賬外之財。
1937年天津淪陷,日本特務探知金編鍾之事,逼迫時任天津鹽業銀行經理的陳亦候交出來。陳急電請示兼任貴州省主席的吳鼎昌,吳回電一字“毀”。但陳亦候不甘心國寶失於己手,找到摯友四行儲蓄會經理胡仲文商議。兩人密謀一策。
1940年4月的一個午夜,金編鍾被秘密運到英租界四行儲蓄會地下室小庫房,並於次日運來數噸燃煤,把小庫房掩蓋起來。此間,日軍和特務多次盤查,均被告知不知下落。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有關部門也多次查問,陳亦候閉口不提。1949年1月18日,天津解放的第三天,藏匿多年的金編鍾及其他珍寶全部交給國家,現陳列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如今的解放北路,一派尊嚴,這條曾被叫做“東方華爾街”的金融大道,見證了過去的繁華。
從解放橋一路南行,目光所及,都是智力和財氣拚接起來的傳奇。最典型的莫過於花旗銀行。它的知名度,已經超越了金融本身,而是卷入了許多至今也沒有完全破解的數億美元遺產的謎團中。
美國花旗銀行創立於1812年,總部設在紐約。最初是民營商業銀行。1926年美國政府加入股本,改為官商合辦,被指定為代理國庫銀行。天津分行1916年開張營業,除存放款、匯兌業務外,還發行鈔票。首任華人買辦金亮臣。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行被日本沒收。1945年抗戰勝利後,又在原址恢複營業,並依靠其政治優勢取代了英國匯豐銀行成為天津外商銀行霸主。
它的營業大樓建於1918年,門前由四根愛奧尼克式立柱支撐,構成開放式柱廊。廳內立有七根方柱,內牆麵有壁柱,頂部有歐式雕飾。現在是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分行所在地。
離天津花旗銀行大樓不遠,就是名重一時的怡和洋行大樓。這是當年天津最大的洋行,開設於1861年,經營遠洋輪船航運和沿海輪船航運、保險及進出口業務。
怡和洋行是英國老牌洋行,1832年在香港設立總管理處,初期主要靠販賣鴉片盈利。1921年怡和洋行蓋起這幢大樓,將洋行業務部集中在大樓內營業,以顯示實力。大樓是座二層西式樓房,對稱式布局。入口處位於立麵中間,兩側各有一根巨大的科林式圓柱,上托三角形山花形成台階式門廳,風格簡潔穩重。